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20日
信息來源:
“知識的詛咒”(1)
如果受眾只有一個人,你可能會很容易察覺演示的失敗,但是,在小組會議中或者在教室上課時,要判斷演示是否失敗了就要困難一些。一方面,人太多時,就不能評估是不是每個人都在積極地參與你的演示。但是,真正的麻煩是你沒有辦法知道每個人對你的演示有多少信心。例如,你在給很多人演示II型糖尿病時,如果他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種疾病,那么你就幾乎不可能弄清楚每個人有多少信心。同樣一則信息,一個人可能認為它是基礎性知識,但是另一個人卻可能根本不了解它。
面對這種情況時,你必須對全體人員的信心做出假設。但是,你的假設必然與實際情況不一樣。假設與實際不一致的情況經常發生,這可能是導致演示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如果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判斷所有人對關于所有問題的理解的信心,那么我們也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但是眼下,我們必須對人們的知識水平做出假設,而這些人我們可能根本不認識。通常,我們也知道自己在這方面并不擅長,因此,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彌補。
我們為什么要做出那些不準確的假設呢?要弄明白關于假設的問題,我們可以參考“知識的詛咒”這個概念,來看看我們的判斷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知識的詛咒”在奇普·希思與丹·希思合著的《粘住》一書中有介紹,它反映了一個現象:如果我們很熟悉某個對象的話,那么我們會很難想象,在不了解的人的眼中,這個對象是什么樣子的。我們在前面討論過,這是換位思考的問題。我們的知識水平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使我們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不能準確評估別人有多少信心。我們被我們所掌握的知識“詛咒”了。下面的內容摘自這兩位作者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一篇文章:
1990年,一位名叫伊麗莎白·牛頓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研究生,通過研究一個簡單的游戲,對“知識的詛咒”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在這個游戲中,她分派人們去扮演兩個角色:“敲擊者”和“監聽者”。每個敲擊者要選一首著名歌曲,如“生日快樂歌”,然后在桌子上敲打出這首歌的節奏。而監聽者的任務是猜出歌名。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敲擊者一共敲擊了120首歌。監聽者僅僅猜對了其中3首,成功率為2.5%。但是在監聽者猜測之前,牛頓讓敲擊者預測監聽者猜對的概率。他們預測成功率為50%。敲擊者傳遞的信息被正確理解的比例是1/40,但是他們預測的比例是1/2。兩者為什么會相差這么大呢?
敲擊者在敲打節奏時,她必然會聽出自己敲打的曲調。與此同時,監聽者聽到的只不過是一種稀奇古怪的“摩爾斯電碼”。但是,在得知監聽者們很難聽出曲調時,敲擊者們都非常吃驚。
文章摘抄于:《商業就是一場秀》 作者:美 李-勒菲弗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