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22日
信息來源:
“云招聘”如何助力大學生就業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招主要在線上進行,給畢業生和高校都帶來一定挑戰。早在2月底,教育部就推出了“24365”網絡招聘服務平臺,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各高校積極應對,采取諸多措施搭建“云招聘”平臺,開展“云就業”輔導,進行“云手續”辦理等,努力幫助畢業生順利畢業、盡早就業。
疫情給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哪些變化和挑戰?高校和學生如何適應“云就業”?面對這種短期突發困難,未來的長效機制如何建立?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
疫情之下,傳統招聘模式受到挑戰
“東北大學對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了調研,發現過去一些用人單位今年減少了一定招聘數量,這給學校就業工作帶來了一定壓力。”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說。
“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質量和滿意度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說,有的畢業生原本準備簽約的單位因疫情延遲簽約……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原副校長王訓練看來,高校要改變以往等待用人單位入校的工作模式,主動“走出去”,加強與用人單位合作,拓寬就業渠道。同時要加強資源的分類、篩選與整合,實現高效精準指導。畢業生方面,則要主動適應用人單位招聘模式的轉變,從以往等待用人單位入校、參加線下招聘會,轉變為積極參與線上各類招聘活動并結合自身需求,對各類資源進行有效取舍。
“就業的根在經濟,疫情過去后經濟會復蘇,就業率會上升,讓我充滿信心的是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出和快速推進。”趙繼說,新基建囊括了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諸多產業鏈和產業衍生領域,就像是修建了一條“高速路”,肯定會有大量的創新型企業和新商業模式誕生,他對新基建將要帶來的新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新崗位充滿信心和期待。
疫情過后,“云就業”或成新常態
疫情之下,就業市場“云”招聘平臺、就業指導“云”服務平臺、手續辦理“云”管理平臺、就業反饋“云”數據平臺等成為各個高校建設的重點。在不少代表委員看來,“云就業”是未來的趨勢。
“傳統的就業招聘方式人力物力成本高、招聘信息覆蓋面小、招聘方式單一、受時間和空間等限制較多,‘云就業’可以很好地破解這些問題,并成為未來就業的主渠道。”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校長張榮說,廈門大學充分認識到這種趨勢和變化,在就業工作中加強“云端”頂層設計,落實“云課”幫扶指導,拓展“云上”求職渠道,為畢業生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架設“云梯”。
“這次出現的‘云就業’和全面鋪開的線上教學一樣,都是疫情倒逼和工作應急的產物,但都抓住了信息化發展的時代機遇,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對教學、就業工作的促進作用,也必然對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產生積極影響。”全國人大代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吳普特說,疫情終將過去,但“云就業”必然會保留下來,除了總結經驗和查找不足,更重要的是把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好做法和好模式鞏固下來,成為統籌推進就業工作的長效機制。這為高校全面改革提升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管理服務機制、流程和模式提供了契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長期在遠離經濟發達地區辦學,信息相對閉塞一直是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之一,更是影響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個痛點。
“對我們這樣的西部高校,積極推進‘云就業’,絕不能滿足于把它僅僅作為應急之舉,解決當前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工作,而是要作為新時代高校就業工作的常態化戰略措施持續推進和不斷提升。”吳普特說,近年來,學校在“雙一流”建設中明確提出并全力實施信息化戰略,“云就業”就是從就業領域推進信息化戰略落地的切入點,下一步學校將繼續強化“云就業”平臺服務功能,提高“云就業”的精準度、拓展“云就業”的覆蓋面,力爭取得更大成效。
就業工作必須深度融入育人全過程
“從深層次看,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要促進學生積極適應和掌握包括‘云就業’在內的各種‘云端模式’,增強學生借助‘云端’自主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他們利用信息、駕馭信息、創造信息的能力。”張榮說。
在吳普特看來,更深層次上,要認識到就業工作必須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業、畢業、就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這“三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不僅要把畢業生輸送到合適的崗位上,更要重視從就業上研究和剖析人才培養中存在的短板和深層問題,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王焰新認為,高校必須主動適應就業創業新格局,幫助學生成功就業、滿意就業,一方面要持續推動雙創帶動就業,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校企協同育人,把學生的就業擇業、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入社會大系統,實現供求匹配同頻共振。此外,還要進一步深化招生—培養—就業聯動,不斷提升就業工作對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反饋作用。
趙繼認為,疫情倒逼下,大學的學科設置、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改革和知識體系創新勢在必行,高等教育必須改革培養方式,啟迪學生智慧,訓練學生思維,以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為著力點,打牢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升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本領,培養未來引領新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創新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