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03日
信息來源:
如何把現有客戶價值最大化?
購買你產品的那個人,不會把你的產品看成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他們認為那是個工具。他們遇到了難題,比如:“我經營著這家小小的蛋糕房,沒那么多地方把所有的樣品都擺出來。我就快要輸給規模較大的對手了。要是我把蛋糕的圖片打印出來,做成冊子給顧客看,過不了幾周冊子就會變得很臟,不吸引人了。可是我沒那個時間定期更換圖片。我需要一個簡單又高效率的東西,可以展示糕點,我忙不過來的時候還可以幫忙點單。”你的客戶認為你的產品是個工具,一個能幫他們達到目標的工具。請切記:
你的目標是賣掉產品;
他們的目標是解決問題。我喜歡工作中的驚喜,我家附近的這個小面包店讓我看到了以前從沒考慮過的東西。店老板沒覺得自己的做法多有趣。在他看來,這非常順理成章,解決了他的問題。我們從沒想過把TouchSmart 用作解決方案,可這并沒攔住他自己想辦法解決。
因此,找出“誰用你從沒想過的方式使用你的產品”,你會看到之前從沒考慮過的、全新的可能性。你希望把銷售額翻一番?走出去作調研吧。運用下面的“靈感火花”,讓自己走得更遠。你一定會收獲驚喜的。靈感火花
你準備解決什么問題,滿足哪些需求?你是否預先假定了客戶的需求,結果把全副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錯失了巨大的潛在機會?
你如何辨認出現有客戶?如何觀察他們是怎么使用你的產品的?
能不能讓潛在客戶親自體驗你的產品?如果在使用的方式、時間和原因上不加任何限制,讓他們自由發揮,他們會怎么做?問題2:在挑選產品的時候,客戶的選擇標準是什么?
為什么客戶選擇了你的東西,放棄了對手的產品?你知道原因嗎?上一次你積極尋找客戶的購買動機(或不買的原因)是在什么時候?
就在幾年前,人們買筆記本電腦的時候,屏幕的尺寸還是個重點考慮因素。那時候,大家基本上不會拿著筆記本走來走去,只要能輕松地把它從床頭柜挪到沙發上就行了。極少人會在隨身行李里裝上一臺,滿世界跑。那時的筆記本電腦的確是個“家用電器”或“辦公設備”,連著電源線,大多數時間都放在固定地方用。消費者認為屏幕大小是個重要的選擇標準。始作俑者是電視行業,直到現在,它也仍然認為屏幕越大越好。可大屏幕就意味著笨重和耗電。
當然了,一切都在變,人們對筆記本電腦的感受也在變化。它越來越輕便了,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私人生活中,它都變得越來越重要。筆記本電腦不再只是個簡單的工具,而是延展成了個性化的私人物品,體現著使用者的性格。當它漸漸取代了相冊和CD 之后,人們希望它能反映自己的品位。與此同時,互聯網應用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Facebook、推特以及其他社交網站讓人忍不住想全天候在線。結果就是,消費者希望這些個人化科技產品越輕便越好。
看到這股風潮的公司勝利了。惠普察覺到社會文化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預料到了它的走向,并且能隨著潮流的演化不斷作出回應。消費者買電腦的時候,不再純粹看“速度與容量”了(處理器的速度、硬盤和內存大小等等)。
他們想親自走到零售店里,摸摸這臺機器,感受一下,看它是否像是“自己的東西”。科技產品的銷售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我們的一個主要競爭對手認定,人們希望在網上買電腦。可這個假定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巨變。個人電腦真的“個人化”了,消費者必須要親自挑選才放心。想想看,假如一個朋友管你借電腦,如果借的是臺式機,沒問題。可要是他想借你的筆記本呢?那就太私密了吧。你的整個人生都存在里頭呢。不管你的生活有多么純潔無瑕,你大概也不愿意把它借出去。
文章摘抄于:《創客學》 作者:(美)菲爾·麥肯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