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0日
信息來源:
篩選最真實、最合適的商機
企業面臨市場變化與生產能力不一致時,就要變更自己產品的價格,或是降價,或是提價。
降價,通常發生在這些情況下:生產能力過剩、市場份額下降、經濟衰退,而促銷又不能解決問題。但是,降價可能導致顧客懷疑你的產品質量,達不到增加市場份額的目的,而且現金流充足的企業在低價區可能比你堅持的時間更長。其實,這時企業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即在價格不變甚至提價的情況下,通過提高顧客認知價值,保持甚至增加利潤。
當年,天年公司賣功能保健襪的時候,最初一雙襪子定價100多元,銷售很不理想。因為老顧客認為:一雙具有“像用熱水泡腳一樣溫暖”的天年保暖襪,一雙具有可以防治風濕性關節炎的功能襪,定價至少300元以上。因此,當我們把價格提到799元/兩雙的時候,功能保健襪銷量迅速增長。
提價,通常發生在這些情況下:成本上升或供不應求。但是,不同的提價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條件下使用,對顧客的影響也不同。
延緩報價是生產周期長的企業常采取的方式,條件是產品供不應求甚至處于壟斷地位。
產品組件分別計價是將完整的產品分成幾個部分定價,這給不擅長計算的顧客帶來物有所值的感覺。
降低折扣是企業打開市場之后經常采取的定價方式。
“小步快跑式”提價是企業為迎合顧客心理采取的分步驟定價策略,因為顧客通常對一步到位式的大幅度提價比較反感。
當然,在成本上漲或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是只有提價一條路可走的。實際上,企業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彌補高額成本或滿足大量需求:減少或者改變產品特點,改變或者減少服務項目,使用價格低廉的包裝材料或采用大包裝,改變產品尺寸、規格和型號,打造新的、更經濟的品牌。
文章摘抄于:《麻煩就是需求:難題就是商機》 作者:盧根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