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1日
信息來源:
脫貧攻堅中,如何讓職教更好發力?
調研顯示,貧困地區農村生源的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屆穩定在90%以上,其中近1/4留在貧困地區,有力支撐了當地脫貧攻堅。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職業院校服務貧困地區的能力值得期待。
在高職院校再度擴招200萬的大背景下,要讓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更好地發揮“扶技扶智”作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更大力量,既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還需要加大政策落實和督查力度,實現區域職業教育的特色化發展。
今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尤其是高職院校再度擴招200萬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如何發揮“扶技扶智”作用,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助力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更大力量?為此,不少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紛紛出招獻策。
經費投入須補足
由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和麥可思研究院共同編制的《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高職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持續穩定在92%,畢業生本地就業率接近60%,到中小微企業等基層服務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四分之一的畢業生到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就業,職業教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然而,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各地教育資源分布和教育水平差距較大,西部職業教育面臨經費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等短板問題,還不能完全滿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研究發現,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中等職業教育,一般公共預算生均經費的極差率,在2010年至2018年呈上升趨勢,由2010年的5.71 升至2018年的7.07,這表明近10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投入的不均衡程度在加劇。為此,許玲呼吁,參照高等教育的全國大學生生均經費最低保障線制度,制定和實施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最低生均經費標準,使中等職業學校生均經費不低于當地普通高中標準。
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高職院校又迎來200萬擴招,其服務貧困地區的能力值得更大的期待和肯定。不過,一個重要提前是經費保障須充足。
多位受訪者表示,去年高職擴招百萬,經費雖有大幅增長,但無法彌補高職擴招帶來的增支壓力,建議中央在安排職業教育資金時,對因高職擴招等政策性因素導致的生均財政撥款增支給予足額保障。
加大政策落實和督查力度
調研發現,高職2017年、2018年、2019年連續三年,每年畢業的300多萬學生中,來自貧困地區農村生源占比為9.9%,劃到每個國貧縣就是300多人。貧困地區農村生源的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屆穩定在90%以上,其中近1/4是留在貧困地區的,有力支撐了當地脫貧攻堅。
夯實職教根基,讓職業教育服務好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使命,亟須政策落實到位,與此同時還要加大督查力度,從而為職教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認為,最近幾年,關于職業教育的國家政策密集出臺,各地也有大量配套文件出臺,但這些政策有的在地方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執行力度不夠,落實不到位。
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副主任胡衛在調研中發現,部分高職院校存在急功近利行為,降低選拔標準,表面“寬進”,實則無序招生、搶占生源,甚至公然承諾只要報名就能返還費用、包通過等,借機攬學費、要撥款,學生則變相花錢買文憑;還有一些學校為完成任務,照抄照搬上級政策和其他院校政策,招生目標不明確。
“要加大職業教育督查督學的力度,建立科學的決策與評價督查機制,建立區域職業教育辦學條件達標水平的年度公報制度。”許玲建議,要以區域均衡發展為目標,設定合理的區域間差異系數值,盡快建立全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區域間規模發展與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
周洪宇建議,要加大職業教育政策落實、資金到位督查和績效評估力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治理績效。例如,應對剛性政策督查,對柔性政策進行績效評估,對企業、社會力量辦學扶持力度進行大檢查。
實現區域職業教育的特色化發展
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職業院校能否更好地為貧困地區聚勢賦能、促進區域產業聯動也被外界賦予更大的期待。如何更好發揮職業教育在穩定和擴大就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建議,要把職教扶貧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把職教扶貧與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做強中等職業教育,做優高等職業教育,做準職教扶貧。
蘇華舉例說,中西部貧困地區可以依托現有的村辦企業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辦學模式,學校和企業一體化辦學,讓貧困群眾“學中做,做中學”;探索設立“鄉村振興戰略”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專項基金,在有條件的中高職院校建設鄉村振興學院,組織貧困地區鄉村干部參加培訓,激勵各類人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源、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在調研中發現,職業院校服務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仍存在一些短板,職業學校不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沒有達到國家明確的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的要求;專業設置傾向工業、城鎮服務業;服務鄉村振興的涉農教師、涉農專業、涉農課程、涉農實訓平臺很少。針對此,潘碧靈建議,應出臺激勵扶持相關政策,為職業院校服務鄉村振興搭建平臺、創造條件,激勵廣大教職工參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在績效方案設置、職稱評定激勵、引領農村學生回鄉創新創業、教師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持;各職業院校應根據農村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規劃進行專業調整和設置。根據各職業學校的師資優勢,扶持涉農特色專業。
胡衛建議,眼下,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研判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形勢,結合現有辦學資源情況,逐年合理確定擴招人數,科學安排不同類型及不同批次招生的時間和節奏。結合產業鏈調整情況,除繼續挖潛中職生源和“四類人員”外,適當擴大有接受高職教育意愿的產業職工招生比例,從源頭上緩解不同地區、院校及中專業之間的招生失衡情況,遏制院校擴招的短期行為。
來源:工人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