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1日
信息來源:
保險公司應扎緊籬笆慎用“刑罰”
媒體報道稱,近日,南京警方抓獲了一名利用航班延誤實施保險詐騙的犯罪嫌疑人李某。經查,李某自2015年,用親戚朋友的身份信息,靠自己估摸成功的近900次飛機延誤,累計騙取保險理賠金高達300多萬元。
據民警介紹,在購買航班之前,李某會對航班以及當地天氣進行分析。她在網上綜合評論找了一些延誤率非常高的航班,起飛的時候再去看當地天氣,在心里估摸后再去購買航班對應的延誤險。目前,她因涉嫌保險詐騙罪和詐騙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此事曝出之后,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很多人認為,既然保險公司推出了這項險種,就應該“玩得起,賠得起”,動輒使用刑事處罰不應當。
這個問題不能這么簡單地看。刑事處罰對個人來說是最嚴厲的處罰方式,不可以輕易用之。同時,所有的法律體系都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公序良俗。拿購買延誤險來說,要看購買者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單純出于索賠的目的而購買,是出于獲利的目的,那其出發點就存在問題。這種所謂的權益從開始就不受法律保護,甚至會觸及刑事犯罪。
就這件事上,首先要看到的是保險公司的失責。
李某在近5年的時間內,“騙取”了保險金300多萬元。這個數字不小。如果這900個航班全部延誤的話,每次獲賠就接近3000元。對如此重要的“客戶”,如果說保險公司在開始階段未充分注意的話還可以理解,但到中期還未引起警覺,未對參保人進行資格審查繼續向其售賣這種保險,并給予相應賠付,這就難以理解了。類似的案例早已經存在,但還未引起保險公司的注意。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如此反常的投保人,起碼大數據可以識別出來吧,5年間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就是保險公司的失責。保險公司的風控機制在哪里?難道真像電影《天下無賊》中的橋段:形同虛設?
在大數據的時代,個人征信問題是完全可以得到解決的。尤其是區塊鏈技術的廣泛使用,相關個人信息、購買行為、背后的同一賬戶都上了鏈,即使是多個身份,也能很快從區塊鏈的溯源上得到及時的反饋。 當然,現在保險公司沒辦法拿到航空公司的所有數據,沒辦法拿到訂票平臺用戶的所有數據。這背后涉及數據權限使用問題。
至于李某這樣的案例,是否涉嫌犯罪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但其中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就是保險公司要事前扎緊籬笆,事中加強防范,事發加強協商,尋求解決之道,而不是動輒將相對人置于受刑事處罰的境地。
其次,個人必須加強自律,如果具備了詐騙罪等要件,也難逃其咎。這中間重要的是看主觀是善意還是惡意。航班延誤險,是指投保人(乘客)根據航班延誤保險合同規定,向保險人(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當合同約定的航班延誤情況發生時,保險人(保險公司)依約給付保險金的商業保險行為。這是保護善意投保人的權益,而不是投保人心里估摸航班延誤的概率之后再去購買航班對應的延誤險。如果刻意借此牟利,尤其是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地位去牟利,《刑法》的條款也是擺在那里的。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