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9日
信息來源:
壓力一直都在,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1)
塞利錯了嗎?不完全是。如果你是等同于塞利小白鼠的人類——被剝奪權利、折磨或者虐待——那么,是的,你的身體會付出代價。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證明,嚴重或創傷性的壓力會損害健康。然而,塞利對壓力的定義非常廣泛,可不僅僅包括創傷、暴力和虐待,同時也指發生在你身上的一切。于塞利而言,壓力還包括身體對生活的反應。如果你認為壓力的不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小白鼠那樣的結局,當然你就會擔憂。
塞利最終認為,不是所有壓力體驗都會讓你著急上火。他開始討論用好壓力(良性壓力)來對抗壞壓力(負面壓力)。他甚至在1970年的采訪中試圖提升壓力形象:“壓力一直都在,所以重要的是確保它對你和他人有用。”但太晚了,塞利的工作已經在大眾和醫療界深深植入了對壓力的恐懼。
漢斯·塞利留下的壓力研究遺產,十分依賴實驗室動物研究,而不是以人類為對象。到今天為止,你聽到的壓力負面影響,很多都源自對實驗室老鼠的研究。但是那些老鼠經受的壓力,不是人類的日常壓力。如果你是只實驗室小白鼠,悲催的一天可能是這樣的:無法預料、無法掌控的電擊;被扔進水桶里,被迫游泳,直到快被淹死;困在獨立封閉的空間,或者圈在擁擠的籠子里,拼死爭搶有限的食物。這不是壓力,這是嚙齒類動物的饑餓游戲。
我最近參加了一位知名學者的訪談,他的動物研究被廣泛應用于解釋壓力是怎樣導致人類大腦疾病的。他告訴我們如何給實驗室老鼠施壓。他選了比一般老鼠體形稍小的鼠類,然后把小老鼠放在關有大老鼠的籠子里。他讓大老鼠攻擊小老鼠20分鐘,然后將其解救出來。較小的、受傷的小老鼠被關在一個新籠子里,但是能聞到和看到剛才攻擊它的大老鼠。身體的危險解除了,但心理的恐懼依然存在。這個過程不是就發生一次,而是每天都這樣。連續數周,小老鼠都被從自己籠子拿出來,放到大老鼠所在的籠子,每天被虐待一次。當科學家認為實驗鼠受到了足夠的摧殘,他想看看這個經歷會怎樣影響它的行為。(令人驚詫的是,許多受虐的老鼠都從悲催經歷中恢復了,雖然有些表現出了鼠類抑郁癥。)
我不懷疑這是個出色的研究,可以反映一些人類壓力模式,包括童年受虐、家庭暴力和入獄經歷,這些都可能有災難性的影響。但當文章標題聲稱“科學證實了壓力會讓你抑郁”的時候,卻很少考慮適用于實驗室動物的方法,是否和大多數人抱怨的“我壓力好大”能等同起來。比如說,美國在2014年做的一項重要調查顯示,人們聲稱的最大壓力來于“無法兼顧家庭成員的日程安排”,排在第二的是“了解到政治家的惡劣行徑”。
很多時候,使用“壓力”一詞時,我們略去了科研細節,沒有區分虐待、創傷和日常困擾的影響,這導致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比如說,我的一個朋友懷第一胎時,看到了一篇網絡報道,讓她惶惶不安。報道標題警告說,媽媽懷孕期間的壓力會傳給孩子。我朋友當時正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她因此開始擔憂了:如果不早點兒歇產假,會不會對孩子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文章摘抄于:《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