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9日
信息來源:
擁抱焦慮有局限嗎(1)
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這個‘擁抱壓力’的概念,只在沒有真正的焦慮時才管用,對吧?”這個問題背后的信念是:真的焦慮十分糟糕,我必須消除它。如果擁抱,就會崩潰。我要么與其作戰,要么就被其消耗。
嗯,關于杰里米·賈米森的社會壓力實驗,就是把恐懼反應轉化為挑戰反應的那項研究,有件事我沒有提及。他的一半參與者都有社交焦慮障礙,社交壓力測試對他們簡直是夢魘。
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狀態,但有個簡單方式來理解它,那就是使人陷入社交孤立的惡性循環。該循環開始于社交恐懼,有社交恐懼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交往,所以就開始擔心。害怕會做蠢事,別人會評判自己。他們連聊聊閑天都慌張,擔心逃不走。或者有幽閉恐懼癥,擔心人多了會窒息。
當有焦慮障礙的人身處社交環境,他們傾向于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這些想法在腦海里縈繞:我看起來很蠢。為啥我要說那個?他們會不會看出我很緊張?他們感覺十分尷尬,不知道說什么。越緊張,冒汗的手掌和加速的心跳就越被當作社交無能的證據:我一定有問題。他們開始擔心焦慮是危險的。為什么我冒這么多汗?是不是要得心臟病?
為了應對,他們會選安全行為。像是不和別人做目光接觸,在浴室待太長時間,尋找離開的路線,早回家,或者酩酊大醉到不省人事,讓焦慮見鬼去吧。太關注自己和逃避行為使得與人交往變得困難。之后,他們會想:“太難了,我根本做不好。我猜我搞不定社會交往。下次,我干脆離開算了。”這是惡性循環的自我哺育。最終,關于社交表現的焦慮,變成對焦慮的焦慮。這是典型的焦慮—逃避循環。逃離社交情境成為逃避焦慮的手段,就像數學焦慮螺旋變成了數學逃避,以及飛行恐懼使我腳不離地。
引發社交恐懼的環境不一定是大場面,比如人多或面對生人。它們也可能是你要發言的工作會議;或者去教堂,你得和人聊天;或者去商店和求人幫忙。社交恐懼會影響人的方方面面。當恐懼和逃避的循環持續滾動,直到失控,世界就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
記住這些,然后想象一下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人經受社交壓力測試會怎么樣。幫賈米森做實驗的一個學生告訴我說,場面看起來很難受。一名婦女只講了30秒就開始哭泣,直到實驗結束再也沒說一個字。另一個參與者在實驗后的問卷上寫道:“這是我生命里最糟糕的體驗之一。”
文章摘抄于:《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