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9日
信息來源:
更宏大的目標如何轉化壓力(1)
在1999—2000年,心理研究員詹妮弗·克羅克休公假,暫時從密歇根大學的教學與管理職責中脫身出來。雖然公假被理想化為重拾創(chuàng)造力和全情投入研究的好時光,事實上克羅克疲憊不堪。幾年前她拿到了密歇根大學教授職位。學校有個全球頂尖的心理研究項目,她的幾名同事在該領域享有盛譽。
盡管是因為出色的研究而被選中——實際上她是跨界,從另一個學校轉過來她一直懷疑聘任委員會是不是犯了錯,自己是不是同事所稱的“密歇根材料”。(補充下,聽到克羅克這樣講,我不得不說自己很驚訝。她的履歷里包含上百篇科學文章,以及幾個重要獎項,包括2008年被授予的杰出終身職業(yè)獎。)經過試圖證明自己價值的幾年,她筋疲力盡。現在,她要花時間休息一下,想清楚如何重新聚焦目標。
公休年的春天,克羅克與一個朋友喝咖啡,朋友勸她去加利福尼亞州索薩利托參加一個職業(yè)領導力研討會。克羅克同意參加,但沒抱太大期望。然而,在那9天研討會上聽到的,恰恰是她需要的。該活動聚焦在證明自我價值要付出的代價上,這正是克羅克經歷的。
研討會的參與者包括商務人士、醫(yī)生,甚至有養(yǎng)育十幾歲孩子的父母——她驚訝地發(fā)現房間里的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在一個持續(xù)競爭的地方,不斷追求目標相當耗人——總要試圖令別人刮目相看或證明自己。它剝奪工作樂趣,導致關系沖突,損害身心健康。然而和克羅克一樣,那里的每個人都認為,這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研討會的組織者持有不同觀點。他們堅持說,如果你視自己為更大群體的一部分團隊、組織、社區(qū)或使命——就會消除奮斗的毒性成分。當你的首要目標是對這個更大的群體有所貢獻,你依然會努力工作,但驅動力不同。你不是僅僅企圖證明自己足夠好或比別人強,而是為比自己更高的目標服務。不只聚焦在自我成功,也想要為了更廣大的使命而支持他人。
包括克羅克在內,參與者被鼓勵思考更宏大的目標那些超越個人收益和成功的目的。更高目標不是客觀目標,像升職或者回報,比如得到老板表揚。它與你如何看待在所屬群體中的角色有關——你想貢獻什么,想創(chuàng)造什么改變。如果以這種思維模式出發(fā),研討會組織者解釋,你就會提高同時實現自我職業(yè)目標和得到更宏大目的的機會——過程中也能體驗到更多快樂和意義。
克羅克意識到,整個職業(yè)生涯,她一直被競爭和自我關注的模式驅動,而不是更宏大目標。學到看待工作的新方式,來解決自己的職業(yè)倦怠,克羅克很興奮。但她首先是名科學家,所以公休年結束,她就做了任何優(yōu)秀研究員都會做的事:開始設計實驗,了解兩種不同思維模式如何運行。
克羅克和同事研究了關注自我或更宏大目標對學術成功、職場壓力、個人關系和幸福帶來的不同結果。以及在兩種極其不同文化下的影響——美國和日本。他們發(fā)現的第一件事情是,與更宏大目標聯結的人,感覺更好:有希望、好奇、關懷他人、感恩、有動力、更興奮。相對比,關注自我目標的人,更容易感到困惑、緊張、生氣、嫉妒和孤獨。
這些目標帶來的情感隨時間累積,于是持續(xù)追求自我目標的人更可能抑郁,而被宏大目標驅動的人,對生活表現出更高的幸福和滿足感。如此不同的原因之一是,以更宏大目標行事的人,建立了強大的社會支持網絡。看似矛盾的是,集中精力幫助別人而不是證明自己的人,他們比那些花精力自我表現而不支持別人的人,更受尊重和喜愛。相反,不斷追求自我目標的人,往往被別人怨恨和拒絕,久而久之,社會支持系統會崩塌。正如公休年之前的克羅克,她事業(yè)成功,但感到孤立無援,覺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文章摘抄于:《自控力和壓力做朋友》 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