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23日
信息來源:
溝通的目的在于疏導說服
溝通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為了打開心結,有的是為了了解更多的內心心理狀況,有的是為了讓工作順利地進行,達到上下通暢的效果。但是這些目的歸結起來看,其實中心都是兩個字:疏導。
對于企業來說,要達到上下工作的暢通,必須建立起一個通暢的渠道,這樣才能讓上面的戰略決策在向下面傳達的過程中不受阻礙,不被誤解,從而得以很好地執行,否則就會出問題。而這都是需要溝通來解決的。如何達到很好的溝通?如何才能疏導好?我們不妨可以從大禹治水的傳說開始說起。
一、從大禹治水到溝通管理
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大禹治水的傳說可謂是人盡皆知了。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
禹的父親鯀受命治理洪水。因為他采用的是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反而淹沒了許多人的生命。
后來,禹又受命繼續治理洪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里,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他在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之后,又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資料來源:趙海男.再差,也要站在老板堆里.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有刪改)
大禹治水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治水經驗,并讓我們歌頌至今。而之所以流傳久遠,恐怕不只是因為他本身的故事感人,更因為其治水的方法特別。即采用疏導而非堵截的方法。當然,這個方法對于今天的人來說,可以說是非常簡單容易了,人們在生活上很容易做到這一點。但是對于很多管理者來說,當遇到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時,卻可能很少有人能夠像大禹那樣成功地解決管理上的問題。
其實,像這種問題在我們的企業中可能會常常遇到。例如,在企業的生產車間一個普通崗位上的員工,也許由于他的過錯而受到了批評,也許因為上級的過錯而受到了處罰,他寫了意見到意見箱,或者是向某個上級反應,但是并沒有得到回復,他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時候已經出現了洪水),于是他心里有了其他的想法,他可能會再找其他的方法,也可能把自己的不滿向更多的人傳播(洪水泛濫過程)。而如果他的這種不滿恰恰在其他員工心里也存在,那么他的這種情緒就會得到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他的直接上級沒有找他溝通,而是對員工進行威脅或其他不當的方法阻止員工去傳播(開始堵洪水),這時候就會引起員工的對抗。如果再有其他人對這位員工進行不懷好意的煽動,或著他有了過激的行動,那么他可能就會采取其他的行動,如辭職,或者向最高級領導反映或者向外部媒體宣傳,再或者煽動其他員工一起離職(洪水已經對他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了)。這個時候大家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解決當初的一個小小的問題已經很困難了(看來要堵住洪水不太可能了)。最后怎么辦呢?這時對員工要么開除,要么做思想工作讓他留下來,以給其他人看到公司公平的一面。而對員工的直接上級也是同樣的處分。這樣看來,問題是解決了,洪水也疏導開了。其實,這整個事情還是對公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或損失,不只是對事件本人,其他人對公司理念的認同也會產生折扣的。這種無形的損失比有形的損失反而更大。
再如,有些公司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上司把任務交代給部下,部下說知道了,沒問題。可是在執行環節出現了偏差,上司認為部下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去做,而部下認為自己當初的理解就是這樣,肯定是上司沒說清楚,結果是互相埋怨,甚至產生矛盾。如果這時上級和部下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則還可以避免更大的矛盾;如果兩方都堅持自己沒有錯誤,而不理會對方則可能導致矛盾的激化。
治洪水和溝通管理雖然是互不相干的兩件事,但是他們在處理問題的方法上還是相通的。我們在平時工作管理中是不是能夠從大禹治水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學會用疏導的辦法來解決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采用鯀治水的方法,遇到問題總是企圖堵截或者封閉,而缺少交流與溝通,最終導致問題擴大化的問題呢?
溝通的目的在于疏導,疏導的目的則在于將問題消除,讓企業運行暢通,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溝通的本來意義。
文章摘抄于:《管理中的心理學》 作者:趙海男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