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29日
信息來源:
中庸,就是及時剎車
很多企業家在企業的管理之中都提倡中庸之道
何謂中庸之道?孔子講:“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另外,他還說,“君子之于天地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于比”。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對于人世間的事,沒有規定要怎樣做,只要你感覺到怎樣做合理、恰當,你就怎樣做。
可見,孔子對于中庸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而是“感覺”,“感覺合理、恰當”就行。說到底,“中庸之道”無非就是教人對待萬事萬物要掌握一個“度”,恰到好處,既不“為過”又非“不及”,是為“最好”。
理論很簡單,做起來卻何其之難。很多掌管整個企業、乃至集團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每每做一些重大決策時都膽戰心驚,就怕逾越了中庸。
中庸,在企業管理過程當中,就是要懂得及時剎車,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你可能很容易理解,就是使矛盾雙方關系平衡、和諧,從而促進事物生存、發展的辦法。不要讓某一方的力量過于強大,否則很有可能“尾大不掉”,以至于剎不住車,給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企業中總會有庸才懶漢,后進勢力,阻礙經營業務開展,使企業處境艱難。必須“寬猛相濟”地制訂雙向選擇的用人原則,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精兵簡政,壓縮編制,把不利企業經營管理的人員遣散,企業給予其一定補助。“猛”的體現是:“定編、定崗、定員”,一個也不能多;“寬”的體現是對富余人員遣散的時候在經濟上給予補助,使之生活上有出路。這樣做,企業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更有戰斗力。
那么什么是及時剎車呢?那就是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千萬不要過猶不及,否則很有可能會后悔一輩子。如果一個企業,已經難于維持,該破產了,卻舍不得破產,這就是“過猶”;有的經營項目在不斷地虧損,沒有前途,該停止營運了,卻舍不得放棄,還是一味強調堅持,使虧損數額越來越大,這就是“不及”。
“過猶不及”,不管是“過猶”,還是“不及”,都偏離“中庸之道”的本意,都會對事物帶來害處。由此可見,企業家、經理人,省悟情志,追求執一;實行中庸之道,才能做到真誠實在。認認真真地既做好事又做好人,才能把經營管理工作做好。
商道真經:如何啟動企業管理的“剎車機制”?
該上馬的項目因為猶豫不決而最終錯過機會,該放棄的項目因為不甘心而苦于堅持,最終還是失敗,損失慘重。這些都不是“中庸之道”。那么為什么在管理當中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企業管理沒有啟動“剎車機制”,即容易出現“拍腦袋決策”、“心情決定事情”的情況,甚至還有可能是管理者一個人說了算,獨斷專行。
如果出現類似的情況,啟動企業管理的“剎車機制”已經勢在必行。但是該如何啟動呢?
(1)讓市場說話
企業管理好不好,不是員工說了算,而是市場。企業、項目到底該進還是該退,也應該由市場來說話,它才是這一切的主宰。那么如何讓市場說話呢?有一個非常實用的辦法:市場調查,讓市場數據來說服你。
比如,你非常看好某個項目,可是市場數據卻告訴你,你的客戶并不想要這個項目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那么你還應該堅持下去嗎?自然不能。盡管很多人因為堅持己見而獲得了成功,但是這樣的幾率太少太少了,我們不能心懷僥幸。
(2)讓管理層說話
每個企業的管理層都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給決策者提供意見和建議,幫助決策者管理員工。這些管理層對于一線有所了解,對于企業領導者的意圖也明了,所以他們的想法非常重要,讓他們幫助你決定該進還是該退,效果相當明顯。
(3)讓“一線”說話
“一線”是誰?有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風吹日曬的那些人,聽客戶嘮叨、忍氣吞聲的那些人,就是處在“一線”的人。他們是企業的“神經末梢”,隨時了解市場的動向、客戶的想法。如果能夠把他們的這些“養分”吸收進來,還怕到時候剎不住車嗎?
(4)閉嘴、傾聽
自己說得太多,就很容易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出現一意孤行的情況。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閉上嘴,打開耳朵,多聽少說,理智判斷。盡管別人說得不一定全部是正確的,但也不一定全部都是錯誤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他們的所言就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讓自己茅塞頓開。
文章摘抄于:《一位CEO的商道真經》 作者:曾志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