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衣、斗笠、稻桶、稻架……這些器具,與溫嶺市大溪鎮的小溪嶺頭村有關。
寬敞的新房、漂亮的花園、舒適的生活……這些同樣與小溪嶺頭村有關。
不過前者,代表的是6年前的村子,現在正靜靜地躺在村史陳列室里,供老人帶著孩子憶苦思甜用。后者,代表的是現在村民們的生活。
在村兩委的帶動下,小溪嶺頭的村民們從高山上下來,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人均收入從千元漲到了萬元。村子先后被評為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第二批“全面小康建設示范村”、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示范村。
“山民變市民貧窮變富裕,山區到平原農村到城鎮”,橫批是“新農村好”,村史陳列室門口的這幅對聯,描述的是小溪嶺頭村從“嶺頭”到“領頭”的變化。
相望變成了相見
“房屋破舊像雞窩,星星點點山坳播,柴門竹簾擋風雨,上廁挑水爬山坡。”這首打油詩,描述的是當年小溪嶺頭村落后的居住條件。小溪嶺頭村原址在臺州、溫州交界,海拔400多米的山溝里,17個自然村分別散落在17個山坡、山坳和山頂。
“別說走家串戶,那時候,開個會都很困難。”村黨支部書記潘義連形容山上的生活是“相望不相見”——隔著山頭看得到對方,想要串門,那得走很長一段路。村里開一次兩委會,離村部比較近的村干部,有2公里左右山路,走路得花上半個多小時,住得遠的需要一兩個小時才能趕到。要是開一次黨員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那就更不容易了。
高山村的地理弱勢帶來了種種不便:孩子上學難,村民打工難,病人就醫難,甚至小伙子婚娶也難。
2000年,小溪嶺頭村高山移民工程開始實施。在大溪鎮集鎮東側,一個名為“嶺頭新村”的住宅區拔地而起。2004年,202套小康型樓房建成,讓95%以上的農戶有了新家,聚在了一起。2280米長的村道,80多盞嶄新的路燈,10萬多株花木,1.8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將村民的新家打扮成了一個大花園。
從前的“聞其聲不見其人”,變成了現在的小區生活,讓喜歡熱鬧的村民潘三玉高興不已:“搬到山下后,家里的客人都多了不少。”
千元漲到了萬元
坐在村子的涼亭里,60歲的村民鄭寶友表情很安逸。
“自己的收入沒問題,兒子的生意挺不錯,去年還添了個孫子,比起山上的日子來,真是強得太多了。”鄭寶友說。
在高山移民之前,鄭寶友靠種水稻、番薯為生,“農作物賣不了多少錢,一年能結余一二千元,就是件十分開心的事情。”
2004年,鄭寶友一家“下山”,搬進新家后,很快嘗到了甜頭。房子從石頭房變成了“小別墅”,增值了不少,鄭寶友拿它作抵押,貸到40萬元,這些錢成了兒子在北京做服裝生意的資本,一年能賺回10多萬元。
房屋增值——貸款——做生意,在小溪嶺頭村,循著這條路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數。為了幫助村民致富,村兩委通過遠程教育、農民信箱等平臺,幫助村民學習和掌握一兩門知識和技術。在村黨員干部的帶頭創業下,村民有的辦起了工廠,有的經商,有的搞運輸……去年,該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2萬元,人均純收入從原來的2000多元提高到11464元,成功實現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產業升級。
生活還要更美好
“日日鮮”,這是小溪嶺頭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每天都有新鮮的東西。
日日鮮,指的是餐桌上的食物。不再費時費力地上山下山,村民們的菜都是在附近菜場里買的“鮮貨”。
日日鮮,指的是日常的娛樂活動。籃球場、健身房、棋牌室,這些都能在“嶺頭新村”里找到,村民們每天變著法兒愉悅自己的身心。
日日鮮,指的是日新一日的居住環境。臺州市首個村級生態濕地處理排污管建了起來,臺州市首個村級生態廁所建了起來,每家每戶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豎了起來,新村里的花木日益繁茂起來……
“村里的老年公寓、新的綜合樓規劃已經做好了,將來,村里的老人會有新家,村集體收入也會增加。”潘義連告訴記者,村兩委正在和村民們共同努力,讓眼前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