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0日訊 3年時間,2.63萬戶低收入農戶的家庭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元的省定低收入標準線。63%的低收入農戶摘去貧困的“帽子”,邁向小康生活的步伐堅定有力。
山還是那片山,人仍是這群人。生活,因何而改變?衢江區委書記朱建華一語道破:“造血”幫扶手拉手。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以來,省、市、區各部門與社會各界,以產業開發、下山搬遷、社會救助、區域協作等載體,不斷開創有衢江特色的“奔康”之路。
政府主導農民脫貧增收步伐快
年人均純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有41750戶128511人,占全區總人數的36.5%,特別是烏溪江庫區低收入人口占比更是高達74%。2007年底的這組調查統計數據,讓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十分揪心。
衢江和發達地區相比,最大的差距在農村,潛力也在農村;衢江落后在山區、落后在分散,窮在山上、苦在路上、難在農民增收上。客觀分析區情,該區將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縮小城鄉差距、加快低收入農戶增收步伐,作為重點工作、創新工作,年年專題部署,深入實施幫扶項目。
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一張關愛低收入農戶的“幫扶網”,在全區編織開來。
“養一只土雞能賺75元左右。”看著眼前正在啄食的一只只土雞,舉村鄉洋坑村的翁天英笑了,2008年政府免費送來20只雞苗,年增收約1500元。當年,衢江區便為湖南鎮、嶺洋鄉和黃壇口鄉等地的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土雞苗16萬只,扶持土雞養殖,使每戶農戶增收1000多元。
送豬、送苗木……只要條件允許,農戶有養殖積極性,幫扶單位就會不遺余力幫扶支持。3年來,以杭州市政府為組長單位的14家省級結對單位,實施幫扶項目134個,到位資金1214萬元;市、區相關部門實施幫扶項目286個,到位資金613.72萬元;5177名市、區、鄉鎮干部結對6825戶低收入農戶,全方位推動低收入農戶增收。
實施基礎性項目促農增收。在蓮花鎮月山村、潤峰村的現代農業園區,流轉土地3400畝,投入3200多萬元完善基礎設施,引進農業龍頭企業10多家,當地380多名農民在園區務工,人均月工資收入1500元。
500公里的林區道路,降低了農戶毛竹、林木等生產成本;累計實施示范整治村246個,60%的村新建飲用水工程,90%以上的村集中處理垃圾,康莊工程全覆蓋,不斷改善提升了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
培育產業
農民創業致富熱情高
在黃壇口鄉茶坪村,藥王山腳下“農家院”的老板娘徐雪蓮忙里忙外。隨著村里開發旅游經濟,一撥又一撥的城里人進村游玩,她家的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
距衢州市區35公里,茶坪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村。盡管有著豐富的山林和旅游資源,但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們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隨著上級部門幫扶力度一年比一年大,茶坪村開始做足生態產業文章,種植新茶、改造低產茶園140畝,種植高山蔬菜203畝,發展食用菌40萬袋,新建高效竹林示范基地1000畝,還有10戶經營農家樂。今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望增收1000多元。
立足小山村,發展大產業。該區因勢利導,加快破解山區、庫區群眾增收乏力困境,發展特色養殖、種植業,大力推動旅游業發展。
培育產業缺資金,衢江區還探索出農民融資“華家模式”、信貸擔保新機制、村級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務機制。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區累計為5833戶低收入農戶,發放小額貼息貸款10508萬元,幫助農戶發展畜禽養殖260萬只,新建和改造農業產業基地1.2萬畝,年戶均增收3000元。
在杭州市等單位幫助下,投資140萬元在湖南鎮白塢口村,建起占地660平方米、配套200噸冷庫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今年10月6日,市場建成,實現當地農產品本地收購、統一外銷,庫區優質農產品的優勢,終于轉變為直接帶動農民增收的商品優勢。“已收購板栗800多噸,支付收購款近600萬元,節約農戶銷售成本9萬元。”市場負責人毛方華說,冷庫保鮮延長銷售時間,每公斤板栗的價格,提高了2元多。
產業,是低收入農戶奔小康的支撐,更關系到增收“造血功能”的增強。在低收入農戶集中村,該區建起10個千畝特色農業精品基地、30個主導產業示范片、60個產業特色村、100個特色產業示范點,產業發展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人均增收1800元。
異地轉移
農民下山致富路子寬
3年前,湖南鎮巖家山村的王鶴,住在高山上,買點生活用品要到10多公里外的集鎮上。由于山上資源難變現,一家三口一年收入不過1萬元。自從搬遷到廿里脫貧小區后,夫妻倆進工廠務工,每月有5000多元工資,女兒在廿里小學讀書,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從住破草房,到搬進樓房;從肩挑背扛,到車來車往。”讓世代住在山上的群眾,搬遷下山,過上了過去不敢想的生活,這得益于農民異地轉移工程。3年來,在靠近城區的廿里鎮、云溪鄉等中心鄉鎮、中心村,該區已安置山區庫區群眾5000多人,整體搬遷自然村90個,整理騰退宅基地717畝。
移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就業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齊頭并進”,全區每年培訓農民1萬人以上,轉移就業6000人以上。
建設下山脫貧小區時,同步規劃、建設、啟用來料加工場所。全區8個山區庫區安置新村,建了以來料加工為主的村級物業用房6000平方米,村均集體收入增加3萬元以上;建成1000平方以上規模來料加工點12處,形成襪業、飾品、編織等八大區域特色來料加工基地。至10月底,全區今年已發放來料加工費收入2.35億元,從業人員從2007年的2.5萬人發展到4.41萬人,人均增收4800元。
農民下山后,共享便利的交通、生活等基礎設施,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致富信息更為靈通,加上政府部門的技能培訓,或進廠務工,或開店經商,創業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曾經的貧困,讓低收入農戶難以享受先進的文明成果。今天的發展,要讓衢江每位百姓共享改革發展的陽光。”朱建華表示,將不遺余力地關愛低收入農戶群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努力提高低收入群眾增收致富能力和水平。
(據衢州日報 記者 嚴雪豐 通訊員 胡小飛)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