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78年至2010年間,中國的實際境內生產總值(即一般簡稱GDP)從3040億美元沖破6萬億美元大關(按2010年價格計算),增長超過二十倍。現時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僅次于美國。在過去的三十三年間,中國的實際境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長,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
中國能夠在這樣長一段時間維持如此強勁的經濟增長實屬史無前例的。香港《信報》發表了《中國經濟的迷思與現實》的文章,深刻分析了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應該做出的調整;以下為文章觀點摘選:
中國經濟耀眼的成就及其持續的發展潛力,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然而,國際間對中國經濟的情況仍存在著諸多誤解和迷思。
按序探討以下最常見的八大課題,希望借此消除人們對中國當前經濟的一些迷思:
(一)人民幣被低估。人民幣的匯率經常被指是低估了,而且還是中美雙邊貿易失衡的罪魁禍首;有些人甚至認為人民幣應大幅升值40%。
在2005年之前,我們很難找到可證明人民幣被低估的實證,而事實上自2005年以來,人民幣已升值超過20%。現時,中國正向內需拉動式的經濟轉型,對全球貿易順差只會是過渡性而不會長期維持下去。如果在自由貿易的環境下(符合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國能夠保持國際商品與服務貿易大致平衡,人民幣匯率就不應被視為存在低估或高估的情況,因此也就不須要作出特別調整。
(二)中國的貿易順差導致全球國際收支失衡,而全球國際收支失衡則被指為2007-09年間全球金融危機的主因。
美國自1997年起已錄得龐大的對全球貿易逆差,遠早于2005年中國開始錄得顯著的對全球貿易順差。因此,中國的貿易順差不可能是增加全球流動性,進而最終觸發全球金融危機的國際收支失衡根源。由于中國貿易順差是近年才出現,若要將歐美資產市場非理性繁榮的罪名加諸于中國貿易順差,未免是太過牽強吧!
(三)中國經濟增長極度依賴出口。面對出口大幅下滑,中國維持高速經濟增長的能力備受質疑。
事實卻是,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以及1997-98年東亞貨幣危機的情況顯示,中國的經濟增長并不依賴出口。國際貿易過去一直以至將來都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影響,但它并不會是決定性的因素。
(四)中國和東亞經濟不能與歐美經濟脫鉤。因此,歐美經濟衰退,中國和東亞會同樣陷入衰退。
然而,過去幾年的實證數據顯示,中國和東亞經濟已在某種程度上與歐美經濟脫鉤。即使歐美地區經濟衰退,中國和東亞經濟仍有能力以較穩健的速度保持增長。
(五)中國家庭儲蓄率過高。這被指是導致中國出現儲蓄高于投資,繼而造成貿易順差,進一步導致全球經濟失衡,最終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
實際上,中國家庭儲蓄率并不是太高——與香港和臺灣地區的華人家庭儲蓄率相若。但境內儲蓄率(包括企業與政府的儲蓄)則可能偏高。
(六)中國經濟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勞動力短缺會制約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事實上,中國經濟在未來二三十年,都不會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中國經濟中的剩余勞動力至少要到2030-40年間才會逐步消失,屆時無技能的初入職階級勞工的實際工資才會開始上升。
(七)全面自由兌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必要條件。要是中國仍然實施資本管制,人民幣便不能在國際貿易中作為交易貨幣。
一種貨幣是否能夠作為國際貿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取決于該貨幣在交易雙方的認受性。如果一種貨幣有其他的潛在用家,它即具備認受性;如果發行這種貨幣的中央銀行承諾其他國家中央銀行,會向它們贖回該貨幣或將該貨幣兌換為其他貨幣,則該貨幣的認受性就更高。因此,解除所有形式的資本管制并不是跨境交易采用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的必要條件。
(八)中美經濟實力旗鼓相當。全球經濟目前由中美兩國(G-2)主宰。
這種說法顯然與現實情況相距甚遠。中國的經濟實力相信要再過數十年時間才能追上美國。中國的境內生產總值大抵會在十五年內趕上美國,但中國的人均境內生產總值要達到美國的水平,則可能還需要再多二十至二十五年,即是要到本世紀中。中國經濟在其他重要領域,例如在創新能力方面,仍處于落后地位。
作者劉遵義是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麥嘉軒是畢馬威中國合伙人。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