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中國政府承諾:金融危機過后,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將轉向對消費的拉動。
中國的確需要拉動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來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細細品味,如果過大力度地拉動消費,搞不好就會落入一個巨大的經濟“圈套”。
上一次“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項共識,就是大家都認為“美國人消費過度”,而中國人消費不足;相應的,美國人儲蓄率過低,而中國人儲蓄率過高。雙方認為,正是這個問題,導致經濟失衡。所以,中國需要提高消費,減少儲蓄;而美國需要減少消費,提高儲蓄。
筆者一直反對這樣的看法。表面上看,中美兩國的統計數據確實存在這樣的“反差”,中國儲蓄近30萬億人民幣,而危機前,美國的儲蓄是負值。但是,我們究其原因后不難發現,這其實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
按照央行行長周小川的分析,美國本輪低儲蓄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而東亞國家儲蓄率提高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儲蓄率上升更是在2002年以后,兩者并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
為什么美國會出現過度消費,儲蓄不足?這與美國實體產業大量轉移,而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消費所致,更重要的是,美國可以印鈔票購買別國商品——也就是“美元霸權”的直接后果。相反,中國的儲蓄過多、消費不足只是表面現象,這是省吃儉用的文化背景,以及社會保障不足等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真得儲蓄過多嗎?筆者認為不是。首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主席樊綱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的儲蓄大都不是居民而是企業創造的,2002年之后中國儲蓄大幅增長就是這個原因;其次,中國20%的人創造了80%的儲蓄,稍加計算便可以得出中國80%的人儲蓄不足6000元,有人甚至沒有儲蓄。所以,中國不是儲蓄過度、消費不足的問題,而是大多數國民根本沒有消費能力。而認為中國儲蓄過多導致美國消費過度的說法,完全是牽強附會。
而且,增加消費的前提是增加收入。如何才能有效增加中國人的收入?政府可以做一些事,比如增加社會保障,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工資標準,給予消費者一些補貼等等。但是,這些做法除了增加社保以外,其他必須是“適度而為的事情”,基本屬于短期政策。
尤其是提高工資標準問題(這是很多國人關心的),如希望借此“拉動消費”,則面對的是一個悖論。我們必須明白中國的國情。第一,人口多,就業壓力大;第二,經濟以制造業為主體;第三,出口加工占比非常大,也是中國大量勞動力的主要收入來源。基于這三大國情,中國人的國民收入不可能快速提升,因為那意味著勞動力成本的大幅提升。
上游的勞動力成本提升后,下游的資源價格卻控制在美國人手里,如果國內勞動力價格再形成上漲剛性之勢,結果會使中國實體企業的成本大幅提升,如果最終消費品價格受到產能過剩的制約,那中國企業勢必大量倒閉。
所以,中國如果依靠大幅提高國民收入去拉動消費,其后果是,國民將更大程度地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失去消費能力。
我認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消費社會的階段。從人均GDP角度看,也僅僅是極個別的城市達到人均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所以,中國的經濟構成主體依然是投資,最多是以投資帶動消費的結構,而絕不可能是以消費為主,這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然也自然的選擇。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