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19年11月21日
信息來源:
類似的描述首次出現在《性欲理論三講》(1905年)的第三版新增加的一章里,它發行于1915年,但在1914年秋,弗洛伊德即著手準備它的寫作了。有一段寫道(《標準版全集》第7卷第218頁;《國際精神分析學文庫》第57卷第84頁):“自戀力比多或自我力比多是一個大量儲存器,對象精力貫注從中發出,又再一次被收回:自我的自戀力比多精神能量是事情的原始狀態,在兒童早期實行,僅被力比多新近的排出物覆蓋著,但實質上卻在排出物后面持續著。”
但是,相同的概念在弗洛伊德早期另一處得意的比擬中表述過,它有時作為“大量儲存器”的替換物出現,有時則與“大量儲存器”伴隨著出現。1弗洛伊德在1914年上半年寫的關于肉戀本身的論文的這一段(1914年,《標準版全集》第14卷第15頁)里寫道:“這樣,我們就形成了自我的原始性力比多精神能量貫注以后從這里給予某些對象力比多貫注,但前者是基本的、持續存在的,它與后者向對象精力貫注的關系很象變形蟲的身體與由它產生的偽足的關系。”
這兩個類似的描述一起出現在他1916年底為匈牙利雜志所寫的半普及性的論文(《精神分析道路上的一個困難》“A Difficult in the Path of Psycho—Analysis”,1917年,《標準版全集》第17卷第139頁)中:“自我是一個大量儲存器,那些預定要發向對象的力比多從中涌出,又從這些對象中涌回到大量儲存器中……作為這個事態的例子,我們可以想象一條變形蟲,它們的粘性原生物質產生出偽足……”
這條變形蟲再次出現在《引論新講》(1916—1917年)的第26講中,日期注明是1917年;而儲存器再一次出現在《超越唯樂原則》(1920年,《標準版全集》第18卷第51頁;《國際精神分析學文庫》第4卷第45頁):“精神分析學……得出的結論是自我是力比多真正的和原始的儲存器,力比多只是從這個儲存器中伸向對象的。”
弗洛伊德把一段相當近似的文字收進了他寫于1922年夏季的百科全書條目(1923年,《標準版全集》第18卷第257頁)之中,接著幾乎立刻著手宣布了本我,這好象是對他早期敘述的一個重大的校正:“既然我們區分了自我和本我,我們就必須把本我看作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再有,“從一開始,所有的力比多積聚在本我中,這時,自我仍在形成的過程中,或者還很弱。本我發送一部分力比多到性對象精力貫注中去,于是長得強壯了的自我試圖抓住這個對象力比多,并且把自己作為愛的對象強加于本我。自我的自戀正是這樣一種繼發性的自戀,它是從對象中被抽出來的”。(前面第178頁注①和第195頁)
這個新的見解看來相當清楚易懂,所以它對于接下來的一句倒成了一個小小的干擾,這句話寫于《自我與本我》一書發表后一年左右的《自傳研究》(“AutnbiograPhical Study”,1925年(1924年],《標準版全集》第20卷第56頁)中:“在主體的生命中,他的自我一直是力比多的大量儲存器,對象精力貫注從中發出,并且力比多重新從對象流回儲存器。”2
誠然,這個句子出現在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作歷史概述的過程中;但這里并沒有指出在《自我與本我》中思想的表述改變了。最后,我們發現在弗洛伊德最后寫成的著作中的一本上面,在寫于1938年的《精神分析學概論》的第二章中有這樣一段:“說清在本我和超我中力比多的行為的任何事情都是困難的。我們所知道的有關力比多的一切都與自我有關,首先,力比多的全部有用的定額儲存在自我中。我們把這種狀態叫作絕對原始的自戀。它一直延續到自我開始向對象觀念員注力比多,把自戀力比多轉變成為對象力比多。貫穿著全部生命,自我一直是大量儲存器,從中力比多精神能量向對象發送,并且它們被再次收回到儲存器中來,正象變形蟲用偽足行動那樣。”
是否后面的這幾段暗示弗洛伊德取消了他在本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呢?很難相信這一點,這里有兩點可能有助于調和表面上沖突的意見。第一點并不顯著。“儲存器”這個詞的本身的性質,就是模棱兩可的:一只儲存器可以被看作盛水的桶,也可以被看作供水的源頭.把這兩種意義的想象應用在自我和本我上并沒有太大的困難,如果弗洛伊德更嚴謹地表示出他頭腦中想象的是哪一種圖景,這肯定會澄清各種各樣被引用的段落——特別是第178頁的注釋。
第二點較為重要。在《引論新講》中,在本頁注釋中提到的那段文字后面僅有幾頁的地方,在探討受虐狂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寫道:“如果真有破壞的本能,那么自我——但是這里在我們的腦子里所想的無寧說是本我,即整個人——最初就包括所有的本能沖動……”當然,這個插入語是指事物的原來狀態,在這狀態中本我和自我還是末分化的。3在《概論》中有一個相似的,但是更為明確的意見,這次引用的二段在上面已經引用過了的那段之前:“我們把這樣的最初狀態描寫為愛的本能的全體有用的能量——這個能量我們今后叫它力比多——以仍末分化的自我—本我的形式存在于其中的狀態……”如果我們把這個觀點作為弗洛伊德理論的真正的精髓,那么在他對這個問題的表述中的表面矛盾就將減少。這個“自我—本我”本是儲水桶的意義上的“力比多大量儲存器”。分化以后,本我繼續作為儲水桶,但是當它開始發送精神能量(不論向對象還是向已分化的自我)時它另外還將處在水源的地位上。但是,這對自我同樣是正確的,因為根據同一道理,它也是自戀力比多的儲水捅和供給對象精力貫注的源頭。
但是這最后一點把我們引向一個更進一步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認為弗洛伊德在不同的時候持有不同的觀點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自我與本我》(見第195頁)中,“從一開始,所有的力比多積聚在本我中”;接著,“本我發送一部分力比多到性對象精力貫注中去”,自我試圖通過把自己作為愛對象強加給本我來控制這個性對象精力貫注“自我的自戀正是這樣一種繼發性的自戀”。但是在《概論》中,“首先,力比多的全部有用的定額儲存在自我之中”,“我們把這種狀態叫作絕對原始的自戀”’“它一直延續到自我開始向對象觀念貫注力比多”。兩個不同的過程好象在這樣兩個敘述中被設想出來。在第一個中,原始的對象精力貫注被認為直接出自本我,僅僅間接達到自我;在第二個中,全部力比多被認為是出于本我到達自我,而僅僅間接到達對象。這兩個進程似乎不是互不相容,兩種都發生也是可能的;但對這個問題弗洛伊德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