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平衡點"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以上所列舉的三個非勞動影響因素:需求的迫切程度、談判能力的差異和供求情況,都可以歸結為供求關系對交換比例的影響。而在供求平衡時,兩種可以互相交換的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必然相等。
這一觀點的前提是:供求平衡點只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這個唯一的平衡點,就象溫度零度一樣,可以作為計算商品價值的絕對參考點。
但是,對于生產中使用了具有稀缺性資源的商品來說,供求平衡點并非只有一個,而是有無數個(未使用稀缺性資源生產的商品也有無數個供求平衡點,但是每個點對應的價格相同)。
我們假設海貍和鹿的交換比例是1:2時,供求平衡;當市場對海貍的需求增加以后,由于海貍的繁殖和生長速度是恒定的,即使漁夫們加倍努力,捕獲量有所提高,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全部需求。于是,一部分迫切需要海貍的人愿意用較多的鹿來交換,海貍的交換比例提高,例如提高到1:3(一頭海貍交換三頭鹿),那些不怎么迫切需要海貍的人不愿意用三頭鹿交換一頭海貍,便放棄對海貍的需求,結果,海貍的供應和需求以一個較高的交換比例(1:3)和較大的供應量達到新的平衡(注3-1,注3-2)。
也就是說,對應不同的需求情況,海貍和鹿在交換比例為1:2和1:3時都是供求平衡的。那么在哪一個供求平衡點上雙方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是相等的呢?一頭海貍包含的勞動價值是與兩頭鹿中包含的勞動價值相等,還是與三頭鹿中包含的勞動價值相等呢?
一根供應曲線上有無數個點,有多少種需求狀態,就會有多少個供求平衡點;同樣道理,一根需求曲線上有無數個點,有多少種供應狀態,就會有多少個供求平衡點。所以,用供求平衡點作基準計算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顯然是不可能的。
歸納起來,即使供求平衡,商品交換也不一定遵循"勞動價值相等"的原則,因為:
1,異種勞動的交換比例不是客觀常數,其確定受到人類主觀判斷的影響,所以"勞動價值"不是一種客觀的度量手段;
2,異種勞動的交換比例是在交換中確定的,所以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本身是在交換時確定下來的。商品中包含的勞動價值的量相等,不是商品能夠交換的原因,而是商品成功交換的結果;
3,不存在唯一的供求平衡點,所以無法排除勞動以外的因素對交換比例的影響。
注3-1: 也許有人會以"需求沒有得到全部滿足"為由否認第二點為供求平衡點。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供求平衡"不是指所有潛在需求都得到滿足,因為這樣定義的需求量肯定是無窮大。例如,每個人都希望有一輛自己的汽車,我們不能因為對汽車的潛在需求永遠不能得到全部滿足,而否認在一定條件下汽車可以實現供求平衡。
注3-2: "需求變化"指的是由于出現某種因素,使得人們在同樣的價格下,對某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大。表現在供求曲線圖上就是需求曲線移動到了新的位置上(也可以畫一根新的需求曲線來表示變化后的需求情況),而不是供求平衡點沿原需求曲線向需求量增大的方向移動。
以蘋果為例,價格較低時人們吃得多一點,價格較高時人們吃得少一點。例如價格為每斤3元時,每人每月平均吃4斤,價格為每斤5元時每人每月吃2斤。這形成一根需求曲線。供應曲線與之相交點即為供求平衡點。
后來,某教授寫了一篇文章 介紹說每天吃蘋果可以防止癌癥,這導致人們多吃蘋果。結果,在同樣的價格,蘋果的需求量提高了一倍,價格為每斤3元時,每人每月平均吃8斤,價格為每斤5元時每人每月吃4斤。這形成一根新的需求曲線,它位于第一根需求曲線右邊,供應曲線與之相交的點即為新的供求平衡點。
絕大多數情況下需求曲線的斜率是負的(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如果"需求增大"指的是供求平衡點沿需求曲線向需求量增大的方向移動,就會得到荒唐的結果:需求增大,反而導致價格下降。
只有供應情況發生變化,例如在同樣的價格供應量增大、供應曲線向右移動(或者說在原供應曲線的右邊出現了一條新的供應曲線),供求平衡點才是沿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向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大的方向移動,這是因為供應增加,價格下降,所以需求量增大。
政治經濟學并不否認這一基本事實:價格下降,需求增大,反之亦反。馬克思在談到勞動生產率提高、產量增大時說:"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現在表現為24件商品,而不是過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賣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銷路或大一倍的市場。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價格,才能獲得較大的市場。"(《資本論》,第353頁)。所以在討論政治經濟學中的命題時,同樣可以使用供求關系曲線。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