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06日
信息來源:
警惕“表演式簽約”影響宏觀經濟決策
譚浩俊
“半年前就完成簽約了,之后又參加的兩次集中簽約沒有實際價值,只是走個形式。”高某(化名)所在的大型公司在中部省份的一個開發區設立了子公司,這個項目先是在大數據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簽了第二遍,一個星期后又在半導體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簽了第三遍。
最新一期《半月談》雜志披露的這種現象,令人哭笑不得。在一些地方,一個項目簽約三遍可能還算少的,有的好項目,更可能像旅游景點的古跡一樣,會被多次簽上“到此一簽”。
為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加快復工復產步伐,推動企業加大項目建設力度,以體現本地復工復產的效率與效果,政府和企業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前提是,一定要實事求是、客觀理性,而不能為了一時之需,做出數字造假和摻加水分的行為。
將一個項目多次簽約、反復簽約,實際上就是數據造假和政績造假。一些地方復工復產壓力較大,尤其是中小微企業較多的地方,復工復產的難度更大,但都不是數據造假的理由。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才能為宏觀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宏觀經濟決策是依據實際情況和發展目標來作出的,只有提供準確、可靠、客觀的數據,宏觀經濟決策才能科學、合理、有效,才能符合經濟發展現狀、符合經濟發展需要。否則,就有可能對宏觀經濟決策形成誤導、產生干擾,導致決策不科學、不合理、不客觀,形成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的現象。
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最大限度減少疫情的影響,加快經濟的恢復步伐,推動項目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做好這些工作,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而不能玩數字游戲,否則就有可能對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使宏觀經濟決策產生失誤。
疫情還在全球蔓延,全球供應鏈幾乎癱瘓,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經濟復蘇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經濟更需要各項數據的絕對準確可靠,不能帶任何水分、不能有任何泡沫。中央反復強調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擔心地方注水分、吹泡沫。這樣很不利于決策層科學決策、統籌考慮、全面規劃,容易出現決策失誤。
疫后經濟紓困出現的形式主義,容易與疫情形成疊加,其危害不可小視。復工復產作為防疫后半場,理應與防疫保持連續性,將防疫期間求真務實的做法延續到這一階段,既要通過考核監督等方式給予一定壓力,不能讓干好干壞一個樣,更要確保數據和簽約的真實性,不能給造假者留下任何空間。如此方能在最大限度控制疫情之后,將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也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正因為如此,面對一些地方出現的項目重復簽約、表演式簽約、數據式簽約,有關方面應當建立核查和監督機制,切不要地方怎么上報數據,就一切按照地方的數據統計和匯總。要通過監督檢查,斬斷地方編造政績、添加水分的黑手,讓數據更加真實可靠,讓決策更加科學理性。對造假嚴重的地方,要嚴厲追究地方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