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06日
信息來源:
對網游充值打賞立規迫在眉睫
近日,媒體報道了南京小學生玩吃雞游戲14分鐘花掉4萬元一事。新聞播出后,游戲平臺主動聯系了學生家長時先生,經核實協商,最終同意退還70%的費用,另30%由蘋果公司收取的費用,則需找蘋果公司協商。
“熊孩子”玩網絡游戲充值和直播打賞刷禮物之類的事情,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這個平時就存在的問題,因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契機,呈現高發態勢:四川廣元8歲“熊孩子”為游戲充值刷走父親4000多元;重慶江北胡先生的12歲孩子購買游戲點券花了1萬多元;江蘇泗洪“熊孩子”刷禮物花掉家中40萬元賣房款……
《民法總則》第19條明確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未成年人動輒成千上萬的充值打賞行為,當然不屬于“純獲利益”,也超出這個年齡、智力的自主范圍,如果沒有家長的事后同意、追認,這樣的行為當然無效。然而,盡管法律界定未成年人沒有獲得監護人追認的充值、打賞行為均是無效的,但退款事宜一般都要大費周折。從現實情況看,常常要面臨舉證難、維權難乃至投訴無門之類的問題,追討成功的比例似乎并不高。因此,游戲平臺能主動聯系學生家長,并核實協商同意退還70%的費用,確實值得點贊。
不過,相比于事后的積極回應,更重要的是要亡羊補牢,通過確立相關規范切實杜絕這種“瘋狂”的充值打賞行為。
“熊孩子”敗家充值打賞事件一再發生,家長固然要監管好自己的賬戶和小孩,而作為受益者的相關平臺,更不能無動于衷。比如,在青少年模式和支付認證等環節,就應該嚴格遵循規定,強化“防火墻”功能。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不少平臺卻出于利益等考量,玩起了“花招”。
前不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報告稱,部分直播平臺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斗魚、虎牙、抖音等平臺,可通過輸入密碼延長使用時間。在充值環節,斗魚和酷狗規定,“對于未成年用戶使用本服務過程中的行為,以及因使用本服務產生的一切后果不承擔責任”。奧特曼傳奇英雄,以未滿十歲未成年人身份信息注冊,體驗員連續充值5次,金額從6元至258元不等,不受限制……一路“綠燈”,“熊孩子”們豈能不乘虛而入?
除了落實基本的規范之外,平臺在支付認證上還可以做得更到位,比如進行人臉驗證,對于明顯異常的大額充值打賞或者連續充值打賞,應該有一定的限制和提醒機制。誠如評論者所言,平臺在充值打賞的制度設計上,應著眼于普通人的理性選擇,而不是落腳于“土豪隨意”,這也是一個正規的平臺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
防范孩子沉迷網絡和敗家充值打賞,當然不能僅僅停留于技術層面。但如果充值打賞立好了規則并有效落實,“熊孩子”還能輕易“瘋狂”嗎? 漫畫/陳彬
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