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09日
信息來源:
批判者的第一種伎倆(3)
考慮到批判者的“有條件的愛”的游戲幾乎無處不在,我開始同兒子玩一種完全不同的游戲,以防止強勢的批判者在他的頭腦中扎根。我開始撓他癢癢,并告訴他,想要我停下來,他就必須不斷告訴我他內心的真正答案。下面是游戲過程,聽見他笑聲中夾雜著的答案時我才停止:
我:凱安,你知道我為什么會這么愛你嗎?
凱安:不知道。
我:是不是因為你非常帥氣?
凱安:不是。
我:是不是因為你非常聰明?
凱安:不是。
我:是不是因為你作業做得好,還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凱安:不,爸爸,不是……
我不停地問下去,提問的內容還包括了他的愛心和慷慨、他的運動天賦、他的敏感和體貼等。在某個時刻,我假裝大受打擊:
我:凱安,那到底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我會這么愛你呢?
凱安:“爸爸,因為我就是我。”
偶爾我會要求凱安提醒我這個答案是什么意思。他說,意思就是我對他的愛不是以他做了什么為條件的,純粹是因為他就是他。他知道,他本身就值得一直被愛。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無論處于人生的巔峰還是低谷,他從不擔心會失去我的愛。
自我實現的預言
當然,批判者聽到這一切會被嚇一大跳。它會給你一些可怕的警告,比如:“這會讓你的孩子變得懶惰或不負責任,如果他的行為不會影響你對他的感情,他為什么還要努力做事呢?” 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你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嗎?某天,你犯下了可怕的錯誤,還造成了嚴重的后果,在這個糟糕的日子結束時,你覺得你對自己的愛還剩多少?
你的批判者有沒有警告你說,如果沒有他一直在身后督促,你將會變得懶懶散散、胸無大志、不負責任、揚揚自得或自私自利?這是批判者維持自身影響力的關鍵理論。這種觀點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憤世嫉俗的觀點,它斷言,所有人類只有在壓力之下,或者出于對內疚、羞愧或負面結果的恐懼,才能做出正確的事。這種憤世嫉俗的觀點忽略了人類內心大量的正向潛力和本性。
這體現了正向激勵與負向批評之間的差異。批判者通過威脅、恐懼、羞愧或內疚迫使你采取行動,而正向力則是通過各種積極的方式激勵你行動起來,比如:通過讓你對探索和發現的快樂充滿期待,通過激發興趣和人類內心深處尋找生命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強烈欲望,通過對創造力和無限可能性的向往,通過人類內心對聯系、關心和被呵護的渴望,通過對生命奧秘的欣賞以及通過以理性的行動獲得理想結果的期許……
批判者的觀點和正向力的觀點都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每個人都是復雜體,既神圣又邪惡,處于正向力模式還是負向力模式決定著你會表現出哪方面的特征。你會為自己選擇哪一種模式?為了你公司的員工和團隊呢?為了你的配偶和孩子呢?除非你征服了自身的批判者這個頭目,否則它就會替你做出選擇。
文章來源: 《正向力》 作者:希爾扎德·查米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