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28日
信息來源:
為了山區孩子的那堂“云中課”
一根網線、一個攝像頭連起屏幕兩端的“網課”……近期,線上教育成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常態,不少老師也因應新形勢迅速變成“云上高手”。然而對寧夏銀川二十一小學校長馬恒燕來說,線上教育是她關注已久的老話題。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馬恒燕長期致力于搭建屬于山區孩子的“云中課堂”,推動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山區孩子“一步”走進城市里的教室。
“我們是一群來自大山里的孩子,請你把我們小小的夢想帶到太空吧。我們夢想有一天,讓每一個地球人都能通過太空郵局聽到我們的歌聲。”2016年11月,航天員景海鵬在“天宮二號”通過視頻連線,朗讀了寧夏中寧縣寬口井中石油希望學校學生柯原寫的一封公開信。這個女孩能走出大山與航天員對話,就是因為互聯網。
在2018年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上,馬恒燕訴說了用“互聯網+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實現走出大山的愿景。之后,2018年7月,寧夏獲教育部批準成為中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示范區。
“我至今都忘不了第一節音樂課上,孩子們眼睛里閃現出來的光。”馬恒燕告訴記者,在互聯網介入之前,許多農村的學校由于師資力量的限制,并沒有開設音樂、美術、實驗等課程。“雖然隔著屏幕,孩子們聽到網絡那端奏起的樂曲,仍然難掩興奮。”
當年,銀川二十一小組織一批教師來到中寧縣寬口井石油學校、永寧縣原隆小學等結成幫扶對子,開始探索“互聯網+教育”的發展之路。
馬恒燕直言,“互聯網+教育”推動了農村貧困地區“粉筆、教案、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逐漸向“寬帶、視頻、遠程教學”的現代化教育手段轉變。“我們把錄制好的音體美科學課線上推送給農村學校,線下進行教師輪崗交流,讓師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曾有人問,作為西部地區首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省份,“互聯網+教育”還能給寧夏帶來什么?馬恒燕的履職路,則展示了這條新路子的成效。
這些年,“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寧夏教育的常態。
寧夏建成了中國首個集資源共享、教學教研、學校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省級教育云平臺,海量優質教育資源和普惠多元的教育服務,匯聚成信息的海洋、教學技術手段的“聚寶盆”;百兆以上網絡寬帶學校覆蓋率從2018年初的25%提升到100%,其中46%的學校網絡帶寬已達到200兆以上……
空間、時間已不受限制,技術、情感也在不斷實踐中升溫。以銀川二十一小為例,該校通過集團化發展成立教育共同體,直接托管、聯盟幫帶14所學校。“受到‘點對點’幫扶的班級,在學區質量測查中比平行班最低成績高出20.3分,學習質量有很大提升。”馬恒燕說。
2020年,寧夏在疫情期間開展了自上而下的“空中課堂”。近800名教師通過一同備課、一同磨課、一同試講、一同錄課,錄制覆蓋義務教育全學段全學科的近3000節課程。這場不漏一人、無死角全覆蓋的在線教育,也再一次檢驗了互聯網+教育的成果。截至目前,“空中課堂”累計訪問量已超過3億人次,學生在線作業超過8500萬份,開展在線考試超過28萬次。
最初,互聯網+教育是為了山區孩子的“云中課”;而今,“互聯網+教育”為教育的未來發展賦予了更多可能性。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