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30日
信息來源:
產業分析與實際長期盈利能力相符嗎?
盈利能力更強的競爭者在五種競爭力量方面是否具備更大的優勢?
從正面和負面兩個角度對每種競爭力量最近和將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分析。
對有可能受到競爭者、新進入者或者企業自身影響的產業結構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
進入門檻。進入門檻指的是既有企業相對于新進入者所擁有的優勢,這些優勢主要來自于7個方面:
1. 供應方的規模經濟。當企業以較低的單位生產成本大量生產時,便會產生規模經濟,因為它們可以將固定成本分攤到更多的單位產品中去,使用更有效的技術或者向其供應商提出更優惠的條件。供應方規模經濟能夠迫使雄心勃勃的新進入者最終大規模進入同一產業(這需要新進入者排擠掉既有競爭者),或者最終接受成本劣勢的現實,因此新進入者的門檻便大大提高。
實際上,規模經濟存在于價值鏈中的每一項活動中。規模經濟的哪些方面最重要取決于不同的產業。在微處理器產業,諸如英特爾等既有企業會受到來自于規模經濟中研發、芯片制造和消費者市場等方面的保護。諸如Scotts Miracle-Gro等花草護理公司,規模經濟的最重要方面來自于供應鏈和媒體廣告。在小包裹快遞產業中,規模經濟會隨著全國物流體系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出現。
2. 需求方的規模效益。這類效益通常又叫做網絡效應,出現于買方愿意爭相購買企業產品的產業。對于關鍵產品,買方更愿意相信大企業。人們常說,沒有人因為購買了IBM的產品而被解雇,原因就是IBM是占據統治地位的計算機制造商。同時,買方很看重與大量的其他客戶一起形成一個客戶“網絡”。比如,在線拍賣參與者都喜歡eBay,因為eBay能夠為參拍者提供交易伙伴。需求方的規模效益使得客戶不愿意從新進入者那里購買產品,并且迫使新進入者要吸引大量客戶就不得不大大降低自己產品的價格,從而提高了進入難度。
文章摘抄于:《競爭論》 作者:(美)邁克爾·波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