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GDP含金量最高
那么,我們怎樣能計算出GDP的含金量呢?
楊開忠提供了對應的計算公式:先計算出“人均GDP”,即用“當地GDP”除以“常住人口”;然后用“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相當于人均GDP的含金量。
在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沒有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相關指標。這些指標又將如何計算出呢?統計學專家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是近似值,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
根據楊開忠提供的計算公式,《中國經濟周刊》計算得出了全國各省區市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GDP“含金量”,并按照先后順序予以排列(如下圖所示)。對此,有關專家認為,這大致可以看作是人均GDP的含金量,或是居民收入的幸福指數。
通過該表格顯示,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
上海、北京、海南、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西、廣東、西藏(與廣東并列)、重慶、貴州、廣西、云南、湖南、吉林、福建、湖北、四川、山西、甘肅、遼寧、天津、寧夏、江蘇、陜西、青海、河北、河南、山東、新疆、內蒙古
排名靠前的東部省份居多,排名靠后大都是中西部省份,與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基本吻合。在這里,人均GDP是分母,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是分子,也就是說,人均GDP高的反而不一定好,還取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似值的高低。
數據還顯示:GDP高的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并不靠前,很多還很靠后。2009年,GDP總量前5名的省份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其對應GDP含金量排名則為:第8位、第23位、第28位、第5位、第27位。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海南省的GDP總量排28位,其GDP含金量則為第3位。
用居民收入衡量GDP含金量的高低,這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主任龔六堂的觀點“不謀而合”。龔六堂認為,“GDP含金量應強調收入指標,這個收入不僅包含財政收入,更要包含居民收入。在經濟增長中,更要強調居民收入的增長,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龔六堂列舉案例指出,1995年—2007年期間,我國GDP平均增長9.6%,而城鎮居民收入平均增長8.8%,農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5%;美國經濟在1995年—2008年GDP平均增長2.9%,居民收入平均增長5.4%。因此,雖然美國經濟增長遠低于我國GDP的增長,但是人均收入的增長是GDP增長的兩倍左右。
再如鄂爾多斯和香港。鄂爾多斯在2008年的人均GDP是10萬元,而香港是20.9萬元,在2008年GDP的增長率分別是22.9%和3.9%??梢韵胂螅挥?年鄂爾多斯的人均GDP會超過香港。但是我們比較這兩個地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鄂爾多斯是1.9萬元,而香港是18萬元。這正是為什么居民雖感覺到GDP增長,卻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感的原因。
爭議GDP
實際上,GDP反映的僅是經濟增長的‘數量’,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比如一個企業生產了一些偽劣產品,這些偽劣產品又在市場上出售,這個是要算GDP的。一個建筑公司建造了一座大橋,過幾年這座大橋坍塌了,那重修這座橋仍然要算GDP,因為它已經生產出來了。
如果在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起事故,它會創造GDP。如果把橋欄撞壞了,就得維修,維修時就要用到一些建筑材料,這就拉動了建筑材料的生產,這樣又創造GDP。如果有人員受傷,受傷人員送到醫院,醫院給他提供醫療服務,醫療服務就是創造GDP的。
“從社會角度看,GDP將好的、壞的產出一視同仁的算在經濟指標之中。例如,教育、服務青少年、老年人的勞務所得,與制造武器、香煙等具有同樣的價值。尤其是它把有損國民福利的‘非法生產’(例如性服務、毒品生產與交易等)隱性地內含于社會財富之中。”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副教授曹立村認為。
曹立村指出,GDP只反映經濟增長的“流量”,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存量”。因而,容易產生犧牲存量,追逐增量的愚蠢行為,出現災害、事故等損失有利于經濟增長的荒誕怪論。
“在現實經濟中,堅持唯GDP論,把GDP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桿。然而,片面地追求經濟增長,追求GDP的高企,必然使人們飽嘗有增長無發展甚至增長與發展負相關的惡果,造成GDP與人們生活水平的嚴重背離。”程恩富代表強調。
據介紹,目前國內對GDP批評最多的集中在兩方面,第一,GDP生產過程要大量的消耗資源,所以人家提出來,創造GDP過程消耗了這么多資源,應該把資源的損失從GDP里扣掉。第二,創造GDP的過程對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希望在GDP中把環境的損失從GDP里扣掉。
同時,以GDP作為代表的SNA(國民賬戶核算體系)總量指標只測算市場經濟活動的直接成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如:各種各樣發生在家庭內部的經濟活動以及自我服務性的活動所創造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由于沒有通過市場進行而無法統計在GDP中;各種各樣以逃稅漏稅為目的、產品合法的非正規性生產價值在GDP中也無法加以反映,盡管它們實際能夠增加社會成員的福利所得。
因而,程恩富代表認為:“科學發展的經濟價值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建立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指標,以引領經濟的科學發展,現行的GDP難以擔此重任,因為GDP存在嚴重的福利缺失。”
據介紹,當前各地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熱衷于追求GDP的快速增長,仍然使中國的經濟發展無法完全擺脫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拼資源、拼人力”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還沒有完全轉變到依靠科技自主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軌道上來。
同時,由于上級對下級的考核缺乏科學、有效、全面的指標,GDP增長率成了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業績的主要指標。此外,由于改革還不完善,缺乏必要的配套制度和制約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以犧牲環境和民生利益一味追求GDP增長。
程恩富代表認為,這些都為GDP增速“造假”制造了動力,他建議應把GDP指標從地方考核指標中“刪除”。
事實上,GDP“詬病”并非GDP指標本身,而是某些地方政府對GDP的“頂禮膜拜”。
有專家指出,某些地方官員將GDP指標看成是升官發財的籌碼,為了取得可觀的GDP指標,便不顧及民生與環境,不顧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
因為GDP指標在地方官員的評價標準中占據了首要的位置,人們才學會在評價指標的指揮棒下,如何通過看得見的GDP指標去表現自己的功績與成績。雖然認識到GDP統計并不全面,應取消“GDP崇拜”而非GDP指標。
以2006年為例,全國GDP增速11.8%,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7個地區的GDP增速高于全國平均值,僅有三個省、區低于平均增速,另有一個與平均增速持平。在2007年,全國GDP增速12.2%,多達29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高于全國增速,只有一個黑龍江省,以12%的水平“墊底”。
而2008年,全國GDP增速開始公布為9%,后調整為9.6%。全國31個省、市、區的最初數據沒有一個低于全國增速的。即使以后來調整的全國增速9.6%為依據比較,也僅有一個四川省略低于全國增速。
金融危機肆虐的2009年,全國29個省市區中,除山西外,其余28個省市區的GDP增速都高于8%,都“順利”完成了“保八”任務,其中26個省市區的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也不應該僅僅從經濟的角度來考核。我們應該構建GDP指標、效益指標、公平指標、環境指標以及幸福指標等一系列指標來綜合衡量,而不是簡單地以此代彼,這樣勢必會造成新的問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建議。
曹和平認為,各省GDP排名應該有個加權矯正系列指數,使其指數能夠首先反映區域經濟的存量規模,作為基礎參數排名。但是,在增量速度上,應該加上速度調整系數。在速度調整系數中,應該區分短期調整系數和長期調整系數。比如,環境保護、水和其它資源系統的可持續與否。
據了解,目前,中國GDP核算采取分級核算體制,存在地區GDP核算易受地方干預等弊端,地方GDP之和常常大于全國核算數據。對此,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將抓緊提出國家統一核算地區GDP方案。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