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無疑首屈一指,早在2000年就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而日本和韓國也在邀請申遺專家專門為古代水利工程狹山池和碧骨堤申請世界遺產作準備。
在義烏佛堂鎮后塘村附近也有一處古代水利工程蜀墅塘,竟與都江堰有異曲同工之妙,比日本狹山池、韓國碧骨堤的底蘊更深更豐富。
始建于南宋的蜀墅塘因為有科學的水利灌溉系統和水利管理方式,近年來吸引包括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挺皓、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工程學院黃培嶺教授、奚雪松教授和著名古水利專家譚徐明等專家學者的目光。
后塘王氏始祖、蜀墅塘締造者王槐的三十二世孫王紅曉日前向記者表示,蜀墅塘申請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已基本完成,蜀墅塘如果能進行整體恢復與保護,那么以“世界山地水利灌溉系統鼻祖”的名義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也并非天方夜譚。
蜀墅塘水利系統最早建于宋代
蜀墅塘的締造者是蜀塘村(今義烏佛堂后塘村)始祖王槐。據家譜記載,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98歲高齡時逝于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他的父親叫王汾,王汾的族弟就是南宋名相王淮,其祖上因王淮被追授一品大員,世人將其祖宅名為“四世一品”,后來遷入義烏。王槐1151年考中進士,歷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讀學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歲時獲準告老還鄉,回到義烏后塘。
兩年后的夏秋之交,當地大旱,莊稼盡皆枯死。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后人稱“康候”)幫助下,選擇了塘山,并利用塘山邊上一處“飛來山”三個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勢,定址蜀墅塘的位置。
王槐帶領鄉民捐資疏浚水塘,依山筑堤,東西鑿石開斗門。水庫建成后四周總長3600步(古時每步為五尺),大壩頂部可同行三輛車,同時還設閘門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澗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農田3萬余畝,水渠過處,沿途十余里農田受益。
水庫被命名為“蜀墅塘”。村民介紹:“蜀即效仿都江堰,墅是古代建筑‘亭臺樓閣墅宮殿’中民間可以建造的最高規格,說明當時這個水庫的‘級別’很高。”于是,王槐成為義烏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于嘉泰四年二月十三被皇帝封為“塘神”。
灌溉系統設計相當先進
800多年過去了,蜀墅塘仍然碧波蕩漾,灌溉著下游地區的田心畈、毛陳畈、倍磊畈的絕大多數農田。至今,王氏后人仍按照先祖制定的“管塘放水規例”,遵守著嚴格的維修管理和使用措施。
前日,在杭州市政協委員、王槐三十二世孫王紅曉的帶領下,記者查看了蜀墅塘整個灌溉系統。蜀墅塘有東西兩個來水,集雨面積在24.6平方公里。
蜀墅塘大壩設計結構精妙,主堤選址與飛來山呈37度角,以緩解流水對大壩沖擊。據村中老人介紹,大堤為石塊泥土夯筑,里面遍設松木樁,橫松木為骨,砌石為堤面。特別是主堤中央底部,設計有硎井,可以根據下流用水需求逐級放水,設計和功能國內罕見。主堤東側為東砌,寬十米,有巨石五塊,有四個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體巖石,不懼水流。副堤在飛來山西側,也在山腳鑿石設斗門為西砌,鑿成巨石四塊,有三個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統發達,分為三枧九圳。第一枧為橫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達這里,現已經被上世紀50年代修筑的水庫淹沒。第二枧為青絲枧,修建在兩塊天然巨大的紅砂巖石中間,壩體為石塊砌成,在巖石上鑿渠分水,砌石為圳,水從三處分流。底部設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吳溪江,雨季可以泄洪。叁枧為典型的雨梁過水壩,西側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時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橋,是古時義烏往金華的主通道。
排沙和清淤一直是困擾水利工程的難題,而蜀墅塘和都江堰異曲同工,因為設計得巧妙,歷經近千年仍在發揮作用。王紅曉介紹,除了蜀墅塘特有的底涵和排沙口設計,以前的村民每年冬天都要用耕田用的牛操,來回操泥,然后打開排沙口,讓淤泥流走,再進行蓄水。
蓄水分水管理精細科學
蜀墅塘另外一個令人稱道的地方,就是從古至今延續的一整套嚴格的水利管理方法,這點在后塘村王氏宗譜和《義烏縣志》、《浙江通志》上都有記載。
蜀墅塘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畝,按照用水流量的不同進行建造的。例如在清水枧,每圳的寬度、水平高度都與所灌溉的田畝有微妙的關系,各圳所計算的水流流量、受水農田面積、余水的分流等都有嚴格的區分,圳上每一塊石頭都不能輕易移動。
蜀墅塘由蜀塘王氏選塘長和理事十人進行管理,負責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王紅曉說,每年二月清淤之后,開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區各村鳴鑼通告放水路線和時辰。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開始逐級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時間也可以機動,家譜記載:“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應先放,天雨便閘板塞瀛,寧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懶,致節水錯過。”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時放水,放多久都有詳細的規定。
此后的宋元明清幾朝,一個又一個外姓從其他村莊遷到曾經幾乎無人居住耕作的灌區,這一點從現在仍沿用的“塘西”、“塘邊”、“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響力如今已經造福佛堂附近十多個村莊。佛堂成為義烏乃至金華旺鎮,蜀墅塘功不可沒。
蘊涵著豐富人文底蘊
自蜀墅塘建成以來,先后有陳炳、朱丹溪、宋濂等文化名人為蜀墅塘作記并序。宋朝“烏傷四子”之一的陳炳曾寫下《蜀墅塘記》,這是歷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公元1344年夏,與蜀塘有親戚關系的元名醫朱震亨(號丹溪)發現蜀墅塘北堤潰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寫下《重修蜀墅塘記》。
此后,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考察訪問后寫了《蜀墅塘記》:“義烏縣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至正四年夏,水瀑而堤壞,田遂不稔。丹溪朱君震享憫農之告病也,白于縣尹周侯自強。為下其事,命雙休巡檢張某來視役。震享遂盡召有田之民,履其畝而使之輸其力,薦貨有差,復出役夫之功一千,以為從倡。眾悅趨之,一聽震享之經畫。補其缺遺,增以崇,高筑其址,加辟而漸殺其上……”這些看起來古舊的風雅故事時至今日依然散發著迷人光彩,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更給后塘村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元代大儒金涓曾在蜀墅塘邊隱居,吟詠出不少豐厚恬淡、膾炙人口的詩篇。如《蜀墅頭》:溪頭自舒散,天澹夕陽微。挽石松邊坐,看云水上飛。舊磯雙鷺下,小棹一漁歸。不覺吟成久,苔痕濕上衣。
需要整體恢復與保護
近年來,蜀墅塘吸引了包括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張挺皓,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工程學院黃培嶺教授、奚雪松教授,著名古水利專家譚徐明教授等專家學者的目光。
很多專家達成共識,蜀墅塘和秦朝修建的都江堰異曲同工,不同的是都江堰建在江面上。“可以說蜀墅塘是古代水庫的雛形,它的很多工程技術是后人筑造水庫的榜樣,也真正做到了澤被萬民,功德千秋。”譚徐明教授感嘆:“如果蜀墅塘建造年份超過日本峽山池,那么蜀墅塘將是此類水利模式的世界第一。”
但是,蜀墅塘現狀不容樂觀。上世紀50年代在蜀墅塘下興建了一個山塘,橫塘枧被淹沒。上世紀80年代,為建設公路,劈開飛來山,將蜀墅塘主堤改建成公路的路基,古硎井和東砌被湮沒。青絲枧除了修建了水閘、三圳也失去了功能。叁枧基本保持完好,但是叁枧橋已被洪水沖垮。
去年,日本和韓國邀請申遺專家專門為狹山池和碧骨堤舉行共同申請世界遺產研討會。相比之下,碧骨堤坐落在韓國金堤市,建于公元330年,距今1681年,全長只有3公里左右。狹山池堤壩坐落在日本大阪狹山市。據日本《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距今1400年左右。
相對狹山池和碧骨堤,蜀墅塘的水利灌溉設計和管理方式以及人文底蘊要豐富得多。張挺皓考察后表示,蜀墅塘主體仍在,科學及時地進行發掘與保護還來得及。
文 本報記者 單光輝 陳繼清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