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6月8日訊 臺州府城墻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了,可這城墻到底建于何時,相關歷史資料的記載能在現實中找到印證嗎?這不,幾位省考古所專家受委托趕到了臨海,專門開展了一次近10天的臺州府城墻考古勘探,本次勘探從5月16日開始,已于5月25日結束。
臨海市博物館館長徐三見說,根據本次考古勘探,可以認定古城墻分別于宋、明、清三代進行過重修,這些與史料記載完全對應,而且各個歷史朝代的層次很分明。
考古斷層上分辨三朝重修痕跡
如果你現在去臺州府城墻的南城墻東段走走,還可以看到一段大約3米深的城墻斷面,這里便是本次考古勘探的現場。
徐三見告訴記者,歷史考古的前提是要盡量保護古跡的完整,而本次勘探現場正是1964年修建靈江大橋時打開的缺口,并非因考古而開掘。
指著切開的城墻斷面,徐三見仔細說明:“根據不同修建材料的顏色、質量等可以明確劃分出它的不同修建年代。”
記者一打量,斷層從上至下已經基本按照顏色深淺和構造材料等,用白色粉筆勾勒出了不同的層次。
徐三見表示,最上層土質松軟,還有規格較整齊的磚塊、瓦礫等,無疑是明清時期重修部分。
中間那層,黃褐色,是質地堅實的黃泥,即使用鋤頭挖也很難挖動,這一層內容豐富,歷史信息也很多,經省考古專家辨認,其中包裹著東漢、三國年間的瓷器碎片,以及唐代的瓦當等物。徐三見說:“按照以文化層中年代最新的器物斷代的標準,中間這一層為北宋早期無疑?!?/p>
視線向下游走,爭議也隨之而起,最下面這一層,用肉眼便可發現,顏色明顯深于中間層,為深黑色。
“省考古專家鄭嘉勵認為底層與中間層同為北宋早期,顏色深淺不同,是建造時采取的工藝不同。”徐三見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說,假設中間層和底層是同一次做好的,底層作為基礎,一定是很平的,可是現在從斷層的形狀來看,它像只饅頭,呈拱形,是經過風吹雨打,歲月侵蝕之后才有的形狀。
勘探證實了多處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宋朝后,元朝入主中原。為統治需要,下令拆除當時中國大部分古城墻。而臺州府城墻卻因靈江防洪需要,得以幸存。
根據省考古所專家認定,此次考古勘探的墻體建于北宋早期。這便印證了“元拆城墻,而臨城墻因靈江而幸存”的史料記載。
另外,徐三見告訴記者,臺州府城墻內外分別建有護城和捍城。捍城具有防洪的功能,用以加固府城根基,減少洪水對墻根沖蝕而造成的損壞。據悉,這種建筑模式在目前全國遺留下的古城墻中非常少見。
據史料記載,捍城建造完成后,還進行過一次大修繕。首次建造,在南宋紹定二年,即公元1229年,工程十分巨大;第二次,時隔120年后,于元代至正九年,即公元1349年進行了大修?!皟纱涡拊旌闯堑暮圹E,通過本次勘探能夠清楚地進行辨認,與文獻記載完全對應。”徐三見說。
一直以來,人們只看到地面上的一層,而地下的捍城卻很少有人知曉。此次考古挖掘也讓捍城地下部分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徐三見說,雖然臺州府城墻遭受過無數次洪水考驗,但考古勘探發現,臺州府城墻早期修繕的墻體依然十分堅固。
徐三見告訴記者,據宋代文獻記載,宋代在修建城墻時,十分講究。據說,建造過程中,每天都有成群的牛被趕上城垛,讓牛群反復踩踏直至黃昏,然后隨處掘一小坑,倒上水,如果次日檢查,水沒有滲漏,才算通過工程質量檢驗。
據悉,國內現存大部分用磚建造的城墻都出現在明清時期,而臺州府城墻早在北宋慶歷五年即公元1045年,就開始使用磚砌城墻的工藝了。
“這次勘探發現臺州府城墻的宋代墻體的確大量采用了磚塊建造,與歷史文獻記載也完全吻合?!毙烊娬f,通過這次考古勘探,對于臺州府城墻終于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它的不少鮮明特色也得以展現。
唐代墻體尚難確定
徐三見告訴記者,目前的考古勘探因為挖掘的深度及選址限制,唐代墻體尚難確定。但根據歷史文獻推測,臺州府城始建于東晉末年。但可以確定的是,臺州府城的擴建時間在唐代初期。
看看唐代詩人許渾的詩,就明白了。據史料記載,唐代詩人許渾一日從天臺來臨海游玩。與時任臺州刺史的鄭仁弼一起坐船在靈江上泛舟,上岸后,見府城城樓在落日斜暉中格外雄偉,便賦詩一首《陪鄭使君泛舟晚歸》:“南郭望歸處,郡樓高抱簾。”“郭”指外城,所謂南郭,即指西南瀕臨江岸的城郭。
雖然唐代墻體尚難確定,但根據此次考古勘探的成果,徐三見已經著手對臺州府墻城資料進行進一步整理和編撰,計劃出一本名為《臺州府城墻》的專著,為“申遺”做準備,也為后人了解臺州府城墻做一次更為專業、科學的研究和整理。目前這部書的初稿已經完成。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