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浙江經濟版圖,在杭州灣產業帶與溫臺沿海產業帶這兩個經濟最發達、百姓最富裕、機制最靈活的連接帶,存在一個令人扼腕的經濟“斷層區”。她,就是浙江省四大海灣之一的三門灣。 歷史上,由于時代變遷,三門灣的三門、寧海、象山三縣時分時合。這樣一來,雖然造就了一灣三地相同的文化淵源,但也嚴重影響它的開發步伐。不過,隨著甬臺溫鐵路、溫福鐵路的即將通車及沿海大通道的興建,加上國家決定加快建設海西經濟開發區,三門灣作為長三角與海西經濟開發區的交融帶,其獨特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由灣變圈的先決條件日漸成熟。 不變則退,應變則興。走在蓄勢待發、萬馬齊奔的三門灣,“開發”與“合作”已成為人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匯聚成一股響徹三門灣畔的最強音!假以時日,隨著“三門灣次經濟圈”的成型,浙江東部沿海最后一塊“處女地”的落后面貌不僅可一舉改變,浙江經濟格局也將發生積極變化。 百舸爭流三門灣 “三門灣,金銀灘”。 這句俗語道出三門灣的富庶。確實,她的資源稟賦優勢十分明顯,海岸線長300多公里,海域面積775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一長、第二大海灣。且灣內擁有健跳港、石浦港兩大深水港口,這在浙江乃至全國其他港灣地區并不多見。 不過,一組數字折射出三門灣的尷尬現實:2008年,三地的GDP總量496億元,僅比溫嶺市的478.6億元多近20億元。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約3.24萬元,比浙江省42214元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計算)少了近1萬元。 就綜合實力而言,三門與寧海、象山在臺州與寧波都屬“小字輩”,是典型的“資源大縣、經濟小縣”。究其原因,寧海、象山的發改部門負責人不約而同認為,關鍵是三地一直忽視了三門灣的協作開發,致使這塊寶地“養在深閨人未識”。 寧海縣發改局副局長應國建說,寧波市的“十一五”發展規劃將寧海與象山定位于“生態涵養發展區”,適當控制兩地的工業發展,一定程度影響了兩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象山縣發改局副局長朱永平則分析,長期以來,象山與寧海的發展重心在北部的象山港,但該港的海水交換能力極差,交換周期長90多天,不利于大規模布局臨港產業,寧波市為此于2006年出臺《象山港區域保護和利用規劃綱要》,將環境保護擺在該區域的首位。 “窮則變,變則通”,當北面發展受阻,寧海、象山悄然拉開了三門灣的開發大幕。走在三門灣北畔,一股股大開發、大建設的浪潮撲面而來,一幅宏大的海洋經濟產業畫卷正徐徐展開——造船業異軍突起、港口物流蓬勃發展、電力產業方興未艾、海洋旅游顯山露水…… 象山縣鶴浦鎮,這個昔日落后偏僻的海島鎮,于2004年抓住國際造船業加速向中國轉移之機,投資建設30公頃的船舶修造基地,目前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投資6億元的二期工程正在興建,已集聚大大小小的船廠11家,形成120萬載重噸的年造船能力,年產值近20億元,一躍成為象山臨港產業潮流的引領者,扭轉了象山經濟“北強南弱”的傳統格局。 寧海縣長街鎮,該縣兩個省級中心鎮之一,近年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斥資建設數控雕刻城、三門灣造船基地與浙江東海岸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全力打造“三門灣畔濱海新城”。更讓人驚嘆的是,投資15億元、圍墾面積5.4萬畝的下洋涂圍墾工程已在這里如火如荼建設,將為寧波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撐起戰略空間。 寧海在茶山建設亞洲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象山檀頭山與鶴浦的兩個風電項目完成風力資源評估、健跳港的潮汐能電站正式簽約……環顧三門灣,300多公里的海岸線已呈百舸爭流之勢。其中僅船舶修造業,兩岸就密布近70家,全部建成投產,將會形成600多萬載重噸生產能力,年產值超500億元,成為今后浙江省除舟山以外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相比象山港,三門灣的海水交換能力強,交換周期只有7天左右,環境容量大,發展臨港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我們來說,未來50年,三門灣的開發都是一個熱門話題。”象山縣發改局副局長朱永平道出該縣“工業南下”的個中緣由。 一灣三地同脈動 三門灣畔,激流涌動。 眼下發生在三門灣的積極變化,不僅是環灣各縣內部生產力布局的改變,更是逐漸由“灣”到“圈”的嬗變。 2009年1月,縣十一屆三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打造“三門灣次經濟圈”。這個承載著有識之士和三門、寧海、象山人民的百年夢想,越來越清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今年4月,寧波市正式啟動南部三門灣發展戰略規劃,著力構建大都市各組團之間有機分工協作、緊密便捷聯系的格局。寧海、象山更是緊盯環三門灣區域,將其作為長遠發展的戰略后備空間,積極開展相關工作。 寧海縣委副書記、縣長褚銀良在6月12日召開的寧海東部沿海(環三門灣)區域發展規劃研究專家研討會上,向與會的浙江省政府等各級專家表示,加快三門灣區域開發、打造三門灣次經濟圈,不僅是三地發展的一次歷史機遇,也將為浙江東部區域在更大范圍推進統籌協調發展提供巨大空間。 象山縣委副書記黃志明在該縣6月19日召開的縣委讀書會發言時認為,21世紀是海洋時代,隨著沿海地區的加快開發,三門灣區域將成為三地新的戰略支撐點,今后要在資源保護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無縫對接。 “為準備這份發言材料,黃書記特別帶領發改、經貿、海洋等部門負責人下鄉蹲點調研,并認為象山沿三門灣區域有8個鄉鎮,而不是原來的5個。”象山縣發改局綜合計劃科科長趙素玉向記者透露諸多值得注意的細節,“今年以來,寧波市頻頻來調研三門灣區域發展,自5月以后的短短2個月,就已有3次。” 這一切,無疑都在傳遞一個謀求合作、共創未來的強烈信號。 其實,三門灣歷史上就是一家,后因種種原因,逐漸分出三門、寧海、象山。這種特殊的歷史淵源,決定了三地相同的文化血脈、人情風俗等。寧海縣文廣新局文化文物科科長張建國對此有著深切體會,他舉例道,比如元宵節,全國其它地區都是正月十五日過節,但三門、寧海、象山都在正月十四日過,且都有舞獅、燒樟樹枝等習俗。中秋節也如此,三地都在農歷八月十六日過。 “‘硬氣、正氣、大氣’的寧海精神,深受以方孝孺為代表的臺州文化的影響。”張建國說,明代名賢方孝孺以其不畏生死的經歷成為寧海精神象征,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讀書種子——方孝孺傳》卻由臺州人士編著,足以說明彼此之間的文化淵源。 同樣,“海納百川、勇立潮頭”的象山精神也是三門灣海洋文化的共同寫照。在該縣漁文化研究會編著的《漁文化研究》一書中,記者發現,其收錄的漁家號子、漁家舞蹈等民間習俗,也為三門灣其它地區所共有。 經過千百年的捶打,三門灣地區還形成獨有的文化現象,比如石窗藝術,廣泛存在三門的蛇蟠、亭旁、沙柳,寧海的桑洲、一市、前童,象山的南田等地。“相似的文化特質,決定了環三門灣具有極強的互融性,一灣三地好比同氣連枝的兄弟,共同擁抱著自己的母親灣,為區域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趙素玉說。 由“灣”變“圈”天地寬 由“灣”變“圈”,意義深遠。 由于特殊的地緣關系,無論是民間交往,還是政府合作,三地之間都開展得比較頻繁。早在2007年,三門、寧海、象山就共同在寧海縣舉辦首屆三門灣海洋論壇。“環三門灣的水產養殖資源比較豐富,但三地存有同質化發展現象,如果整合利用各自資源,統一品牌,統一營銷,區域競爭力將會大幅增加。”時隔2年,寧海縣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沈賢來對論壇取得的成果仍給予高度評價,“該論壇的舉辦,為三地漁業合作叩開了大門。這樣的交流平臺,多多益善。” 不光漁業,采訪中,寧海、象山各部門都對三門灣的協作開發充滿期待。“三門灣有沙灘、有島嶼、有石窟。”寧海縣風景旅游管理局規劃發展科科長俞啟兵對打造三門灣濱海休閑帶信心十足。象山縣發改局副局長朱永平則認為三地的船舶修造業有整合發展的廣闊前景:“三地的造船企業加在一起有70來家,其數量比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國家還多。我們要攜手做大做強這個產業,合力打造浙江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時代所呼,發展所需,民心所望,“三門灣次經濟圈”的打造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從縣域發展空間看,三門、寧海、象山都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經過幾十年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土地資源已十分緊缺,唯一尚存的成片土地都在廣袤的三門灣。從區域發展態勢看,三門灣已成為杭州灣產業帶與溫臺沿海產業帶、長三角與海西經濟開發區的連接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寧海縣委副書記、縣長褚銀良的觀點有一定代表意義,他認為,打造“三門灣次經濟圈”,首先有利于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有助于通過兩大產業帶、城鎮群之間的鏈接與組合來推動區域發展。其次,有利于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加快該區域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板塊。最后,有利于提升當地發展水平,為三門、寧海、象山提供一個新的更高的開發開放平臺,從而加速集聚發展要素、轉變發展模式、提升發展水平,縮小與寧波、臺州發達地區的差距。 然而,“三門灣次經濟圈”的概念,目前更多的是從地緣關系、生活習俗、歷史文化等層面定義的。“經濟圈”的真正內涵,只是初現端倪,要形成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有待時日,尚需兩市三地的共同努力。眼下最有效的途徑是,加強三縣資源的整合。 規劃上,可以爭取省里早日編制三門灣區域發展規劃,做到規劃統一、發展統一;交通上,可以進一步打通三縣互通環節,提高三縣人流、物流的互融度和經濟的關聯度;旅游開發上,可以景點連通,營銷聯手,資源共享,客源互流;農業產業上,可以共同打響三門灣特色產業的品牌,其影響將非同日而語。 “首要任務是加緊對三門灣協作發展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與政治可行性進行逐一研究,為三門灣開發與合作打下基礎。”寧海縣發改局副局長應國建認為,三門灣的經濟在自身融合時,更要順應經濟潮流,闊步融入“長三角”與海西經濟開發區,融入世界經濟波翻浪涌的洪流之中。 當然,三門灣的開發不能走入輸出資源、留下污染、破壞生態的“資源陷阱”。在資源的開發上,要變過去的“有水快流”為“細水長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比如灘涂圍墾,由于三地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都爭先上馬項目。長期下去,極有可能加快健跳港與石浦港的淤積,逐漸喪失我們天然的港口優勢。”象山縣發改局副局長朱永平說。 在合作中開發,在開發中合作,伴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滾滾浪潮,一灣三地的人民正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共同描繪發展新篇章。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百業齊興、富庶璀璨的三門灣,一定會在中國東部沿海散發出奪目光彩! |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