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5月31日訊 5月29日,登上麗縉五金科技產業園蒼山區塊,眼前的一切讓人震撼:烈日直射之下,放眼遠眺,一馬平川——從去年9月21日正式動工,現在,近7個平方公里的低丘緩坡場地平整已進入施工決戰期。
從籌備到現在,滿打滿算一年時間,實際建設也就半年時間,這個新興園區已經征用了一萬多畝土地,場地建設更是全線開花,全面推進,在全省工業園區建設史上,這都堪稱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壺鎮速度”、“縉云速度”。
震撼背后是振奮。如今,這片尚在平整的工地不折不扣地成為一片投資熱土——4月25日,將首場大型專題招商引資推介會選定在北京,這個剛剛面世的新園區一舉引來了企業界的關注,協議總投資額達32億元的六個“高、新、尖”項目當場與園區簽訂投資協議,目前投資3億元的園林機械項目已完成了公司注冊,實際注冊資金已經到位。
從誕生到籌建,從動工到招商,麗縉產業園迄今為止走出的每一步,都在不斷書寫著一個又一個的“傳奇”。在這些“傳奇”背后,一個“市縣共建”的新模式托起了園區騰飛夢,成就了一個催生發展新速度的新平臺。
市政府副秘書長、麗縉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蘆忠于說:“沒有‘市縣共建’,這一切絕不可能!”
跳出市區找空間
一座工業新城在麗水東北角崛起
麗縉產業園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次打破常規的“傳奇”。
對此,園區自己的總結是:“市縣兩級合作共建科技園,這在我市、我省都是第一次”。
2011年年底,國土資源部正式將麗水列為全國首批低丘緩坡開發試點,四年給予麗水5.5萬畝的低丘緩坡開發規模,要求麗水按照“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建則建”的要求,在全國率先建成“臺地工業、坡地村鎮”的低丘緩坡開發利用管理的先行區和示范區。
5.5萬畝指標,如何落地?落在何處?這是重大機遇,也是巨大壓力。為此,市委、市政府領導分頭調研、悉心謀劃。
2012年1月30日,春節后的第二個工作日,時任麗水市委書記盧子躍就帶領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前往麗水生態產業集聚區,察看南城東擴二期建設和三期規劃情況。當時,二期建設已進入尾聲,而三期地處富嶺街道,需要為城市建設和三產發展留足空間,拓展全市工業發展新空間迫在眉睫。
“能否轉換思路,跳出‘南城’尋空間?”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大膽提出了一個新命題,并將目光瞄準了麗水的東北角——壺鎮。
時任市政府市長王永康更是親自帶隊到寧波杭州灣新區、余杭未來科技城等地調研,提出了具體的開發思路。
壺鎮,被稱為麗水的第三大平原,低丘緩坡資源更豐富,且山坡高度低、坡度小;這里,緊鄰永康五金城,地處金臺麗交界地,擁有高速公路及規劃高鐵,為交通樞紐;這里,帶鋸床、縫紉機、工磨具等產業基礎雄厚,多個產業為全國單打冠軍;這里,被列為全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干部群眾對由鎮向城的蛻變和打造產業新高地思想統一、熱情高漲。
“市縣共建”的全新思路迅速打開了全新空間:麗水要用好土地指標,縉云可提供開發空間;市里有園區建設的人力資源,縣里有產業配套的資源優勢。
在這種無縫融合之中,共同實現的則是全市跨越追趕的一致目標。
為此,3個多月后,市委干脆將常委(擴大)會議“搬”到了縉云。市四大班子領導驅車直奔壺鎮,實地察看低丘緩坡區塊現狀,共商產業集聚新區建設大計,明確了在縉云縣壺鎮鎮、東方鎮區塊進行重點開發和先行試驗,建設“浙江麗縉五金科技產業集聚區”的思路,并提出了“市縣共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
至此,一座工業新城在麗水東北角平地崛起。
“選擇壺鎮作為打造麗水工業新城,開辟生態產業集聚區的第二分區,具有不可比擬的區位、產業、資源和工作基礎優勢。‘市縣共建’讓各種資源得到了最高效的配置。”蘆忠于說。
從籌建到動工只用四個月
新機制催生園區建設“壺鎮速度”
2012年5月20日,召開成立動員會。同年9月21日,園區正式動工建設。
從籌建到進場施工,麗縉產業園交出的成績單是:一個月完成征地7425畝,三個月完成審批手續,四個月正式動工建設。
現在,通過一年的工作,麗縉五金科技產業園區發展空間從無到有,從規劃圖紙到現場施工,蒼山區塊的總體格局初步成型。隨著近7平方公里規模的框架已經全線拉開,一個以特色機械裝備、電子及精密儀器、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兼顧生活服務配套的工業功能集聚區,已現雛形。
在正式啟動運行的第一年,源源不絕地催生出麗縉產業園區一路不斷的“壺鎮速度”和“縉云速度”。
當“市縣共建”的決策一錘定音之后,市委首先在人事任命上體現了超常規,市縣兩級干部實現了交叉任職:縉云縣委書記兼任園區黨工委書記、園區主任兼任麗水市政府副秘書長和縉云縣委副書記;壺鎮黨委書記兼任園區副主任,實踐證明這有利于充分發揮市縣兩級優勢,合力推進園區建設。
其次,在省政府對園區機構設立的批復、項目報批和指標爭取,“市縣共建”同樣帶來了工業園區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效”。
2012年9月19日,園區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復設立,成為我省最年輕的工業園區。
2012年年底,在省林業廳的全力支持下,園區所用林地指標近3000畝全部報批結束,而在新模式實行之前,縉云全縣每年報批的林地占用指標只有600余畝。
同樣是截止到2012年年底,園區“農轉用”土地6662畝全部報批。這再次創造了一項園區紀錄。
對此,麗縉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鄭蘭富感慨地說:“正是因為有了‘市縣共建’模式,兩級職能部門共同包裝、共同爭取,這才有了麗縉產業園區三個月完成審批手續的開發速度。”
與此同時,“市縣共建”還為園區帶來了融資上的高效和便利。在園區成立之初,縉云縣財政全額出資的3億元開發資金第一時間到賬。在銀行貸款上,戴上了“省級工業園區”的“金字招牌”,如今,麗縉產業園區經由縉云縣和壺鎮鎮解決貸款抵押物,順利從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家銀行取得24億元貸款。這為園區下一步高速建設夯實了資金保障。
“事實上,北京的投資推介會證明,‘市縣共建’還為園區對外招商帶來了十足的便利和更大的吸引力。”蘆忠于說。
一個月征地7425畝
無縫融合創造征遷奇跡
“市縣共建”順應了時勢,贏得了民心,滿足了市區和縣域共同的發展需求,并打造出一個嶄新的崛起平臺,為此,在這套新體制下,園區管委會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心氣高、干勁足,兩套班子人員實現了無縫融合,這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園區新速度。
在這之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園區的征地拆遷。
作為征地拆遷的責任單位,壺鎮鎮有一份耀眼的成績單:一個月時間完成了11個村7425畝土地的征地協議簽訂工作,兩個月時間完成清苗清點、墳墓清點、權屬認定和房屋測量等工作。截止到今年4月9日,實現了95%清表、99.8%青苗款發放和100%拆遷評估,完成了林木砍伐5772方和墳墓搬遷3900穴。
“去年冬至時分,單日搬遷墳墓401穴。今年3月底,單日完成房屋評估100戶,這太了不起了。”麗縉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丁勇方說:“有了這樣的征遷,我們搞場地開發的才無后顧之憂。”
更了不起的是,在如此之快的大面積拆遷中,沒有出現一起進京赴省上訪,“所有的矛盾糾紛全部化解在萌芽狀態。”
時至今日,當地群眾依然能夠隨口說出許多個征地中的感人故事。
山河組的鈄朝暉,打著石膏繃帶,堅持上山下地忙征遷,讓許多人記憶猶新。
為用好清明祭祖的難得時機,上王組的朱高陽發了高燒,依然在清明小長假期間,連續三天三夜,邊打點滴邊工作在第一線。
楊安口自然村的葉周水,搬遷墳墓多達32穴、83個石欄,堪稱是移墳大戶。在搬遷中,葉周水自己開拖拉機,一家人冒雨,只用2天時間就把所有墳墓遷移到了青塘坑公墓。葉周水說:“有民政局局長親自拿著鋤頭來建公墓,各級干部紛紛趕到現場送小菊花,我們再有情緒,心也要被捂熱乎了。”
呂天喜是當地乃至整個麗水都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墳墓搬遷期間,他對自己的妻子說:“祖墳我們要帶頭搬,不講價。你說搬遷需要多少錢,我給你。”
“為什么我們愿意配合?這里是市里重點建設的產業園區,是國家級試點政策的示范區,是在干大事。這個地方會有大發展。暫時有點損失,以后會有大回報,我們百分之百支持!”第一時間第一批次在房屋評估確認書上簽字的楊安塘自然村村民吳龍法說。
55個編制實用16個
園區“小機構”辦出精簡高效“大服務”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用如此短的時間高質量地做好了這么多事情,直到今天,共有55個編制的麗縉產業園實際采用編制16個。
這意味著,在麗縉產業園區,一個人至少干了三個人的活。市委、市政府設想的“小機構、大服務”,“小園區、大平臺”的運行體制得到了有效的落實。
何以能夠如此?在此背后,依然離不開“市縣共建”新模式的強大推動。
“新模式提供了一份全新事業,打造出一個新平臺,充分調動起每個園區人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如今,這里每個人都是先行先試的探索者,整個園區有著濃濃的干事氛圍和自我奉獻精神,有著一股子不服輸的精、氣、神。”蘆忠于說。
王麗敏是個“90后”的女孩,剛一畢業她就應聘來到了麗縉產業園區。在北京開推介會的時候,她又是做接待,又是參加會場布置,凌晨兩點多才躺下,早上六點又得起床。累成這樣,王麗敏說:“在這個園區,每個人都在使勁干事,你想不努力都不好意思。”
更為重要的是,依托于“市縣共建”新模式,麗縉產業園區實現了“少而精”的機構設置。
目前,按照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職能剝離的思路,園區主要職能定位在土地開發、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經濟工作方面,社會管理職能則全部委托給了地方政府。
在園區,“一崗多責”、“一身多職”是普遍現象。為了讓“市縣共建”新模式運轉更為順暢,原縉云縣縣委書記孔海龍兼任黨工委書記,每個星期保證至少半天在園區辦公;身兼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為了方便商量處理事情,壺鎮鎮黨委書記陳駿和壺鎮鎮長同乘一輛車來園區上下班成為常態。
“他們全神貫注搞建設,我們全力以赴做服務。按照‘市縣共建’的原則,以后我們將‘利益共享’,兩套人馬實現了無縫融合。”陳駿說。
時至今日,麗縉產業園區面積已經達到了50平方公里,而且大部分可用于發展工業,這相當于再建了一個“麗水經濟開發區”。而且即使在全省,能有50平方公里的園區,用于制造業、工業發展,都為數不多。
做一個簡單的估算,50平方公里、7.5萬畝土地,除去公建部分,最少還有4萬多畝可用于發展工業。按畝均稅收10萬元計算,年均稅收可達40億元,對于壺鎮,對于縉云,對于整個麗水,這都將是一次跨越發展中“最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