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4月20日
信息來源:
什么是工廠物理學?
完美的方法和混亂的目標似乎是這個時代的特征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簡短的回答
什么是工廠物理學,為什么要研究工廠物理學?
簡言之,工廠物理學(factory physics)是對制造系統基本行為的系統描述(a systematicdescription of the underlying behavior of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s)。理解這一點可以幫 助管理者和工程師根據制造系統的自然趨勢去進行以下的工作:
1.識別改善目前系統的機會。
2.設計有效的新系統。
3.為協調不同領域的政策而做出必要的權衡。
詳細的回答
上面對工廠物理學的定義很簡潔的,還留下很多內容沒有說出來。為了給這本書的研究內容提供一個更加精確的描述,我們需要闡述其研究焦點和研究領域,更加詳細地定義工廠物理學的意義和用途,并通過識別那些我們所關注的制造環境從而將這些問題一-放到實際背景中來回答。
焦點:制造管理
為了回答我們為什么需要學工廠物理學,我們首先需要回答為什么要學習制造。畢竟,
人們經常聽到說美國正在轉向服務型經濟,因而制造部門所占的比重將日趨縮小。從表面上
看這種說法似乎是正確的:在20世紀50年代,制造業從業人員占整個社會勞動人口的50%,
但是到了1985 年這個比例就下降到20%左右。從某些方面來說,這表明制造業具有與這個
世紀早期農業的經歷極為相似的一一種趨勢。(1|2) 1929年,農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勞動人口的
29%;到了1985年,就只有3%了。這期間發生了從低生產力、低報酬的農業到高生產力、
高報酬的制造業的職業轉型,實現了全民生活水準的巨大提高。據此,支持這個推論的人宣
稱,我們目前正從一個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勞動力模式轉變為具有更高生產力的以服務業為基
礎的勞動力模式,并且預期可以達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然而,正如科恩(Cohen)和齊斯曼(Zysman) 在他們的精裝本著作《制造業的現狀:
后工業經濟的神話》(Manufacturing Matters: The Myth of Post- Industrial Economy,1987) 里
指出的,這個推論有一個根本性的漏洞。農業是實現了自動化;而制造業,至少有一部分正
在向海外轉移。盡管生產力的大幅提高導致農業從業人員減少,但是美國農業產出自1929
年以來并沒有下降。因此,許多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崗位(卡車司機、獸醫、作物噴粉人員、
拖拉機維修工、按揭估價師、肥料銷售代表、意外傷害保險公司、農學家、化學家、食品加
工商等)并沒有消失。當把這些緊密相關的崗位考慮進來以后,科恩和齊斯曼估計,目前依
附農業生產的崗位數量不是通過查閱SIC ( 標準產業分類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就可以獲得的三百萬,真實值是六百萬到八百萬。也就是說,與農業緊密相關崗位的人數是
直接農業生產本身人數的兩倍或三倍。
科恩和齊斯曼將這種行業聯系的觀點同樣延伸到了制造業,通過觀察那些般被認為 是
屬于服務部門的崗位(設計與工程服務、工資會計、庫存與會計服務、金融與保險、工廠和
機器設備的維修與維護、培訓與招聘,測試與實驗室服務、工業廢料處理、工程支持服務、
半成品運輸等等)都與制造業密切相關。即使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引起制造業崗位數量減
少,這些與其緊密相關的崗位很多都仍會保持不變。
但是如果美國本土的制造業隨著逐步轉移到海外而衰落,那么許多與之密切相關的崗位
也將會隨之轉移到海外。目前大約有兩千一百萬人直接受雇于制造業。因此,如果應用科恩
和齊斯曼估計農業時的類似倍數,那么就有二千萬到四千萬緊緊依賴于制造業而存在的崗
位。這就意味著,美國有過半的崗位是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即使不考慮制造業比例下降所
帶來的間接影響(例如失業或半失業的人少買匹薩,少聽音樂會),將制造業轉移到海外所
帶來的潛在經濟后果也是非常嚴重的。
20世紀80年代當我們對這本書第一-版開始進行編輯工作的時候,就有許多跡象表明美
國的制造業不再像當年那樣強勁了。生產力增長率顯著地慢于其他工業化國家,國內公司在
幾個重要市場(如汽車、消費類電子產品、機床)所占的市場份額下降到驚人的地步。由于
進口不斷增加,美國與其他制造業強國如日本的巨額貿易逆差在不斷上升,并已成為世界上
最大的債務國。美國受理的外國投資者專利的比例在之前的二十年里翻了一番。這些趨勢以
及許多其他的現象似乎暗示著美國的制造業確實已經出問題了。
衰落的原因復雜而有爭議,我們將在第篇中對它作更深 入的討論。此外,從許多方面
來看,美國制造業在90年代有所復蘇,其凈收益從1985年到1994年間上升了近65% (商
務部1997)。 (2|3) 但是有一個結論更為突出一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是80年代之
后,由于被戰爭摧毀的經濟得以復蘇,全球競爭加劇。日本、歐洲以及太平洋周邊地區的企
業已經成為一度占據支配地位的美國制造部門的強大競爭對手。由于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苛刻了。亨利●福特那種提供產品的做法,“可以是任何顏色,只要它
是黑色的”,已經不再可能了。顧客希望產品多樣化、價格合理、質量高、服務周到以及交
貨迅速。因此,從現在起,無論在良好的還是糟糕的經濟周期內,只有那些能在上述種種方
面緊跟步伐的公司才能求得生存。
盡管說制造業是一一個不可分割整體可能像是華麗的政治口號,但是事實就是美國制造業
的崛起和衰落其實都是一-家的買賣(willoccuronefirmatatime)。的確,實施一-套從稅制到
教育改革的宏觀政策的確會對整個行業有所幫助;但是每個企業的最終成功從根本上說取決
于其管理的有效性(the effectiveness of its management)。因此,確切地說,我們的經濟以及
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都取決于美國制造業的管理者們如何適應新的全球性競爭環境并且幫
助他們的企業緊跟時代步伐。
(文章來源:工廠物理學 作者是(美)霍普(Wallace J. Hopp)、斯皮爾曼(Mark L. Spearman)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