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4月28日
信息來源:
福州:綠色治理創造生態之美
今日漫步榕城,推窗見綠、出門見園、行路見蔭。隨著內河治理的推進,已有數百個串珠公園建成開放;伴著老舊小區整治與城市立面改造的推進,更多的公共空間得到梳理、拓展。在福州人的心中,身邊的每一處改變都藏著個體的小幸福,每個方寸的變化都透著民生的大福祉。
繁花似錦的背后,是福州市對城市綠色治理理念的與時俱進、逐步提升:以人民為中心、以可持續為核心、以生產生活生態相融為指引,這些綠色治理理念的形成與踐行,極大提升了生態建設的視野與效果。
在綠色治理創造生態之美的不斷探索中,福州市逐步形成了三種綠色治理模式:政府投入型模式,集中體現在西湖、左海等地標性公園提升改造工程以及串珠公園、城市綠道等建設之中;政企合作型模式,集中體現在內河水系新一輪治理之中;政策引導下市場自主型模式,集中體現在城市立面改造工程、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工程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在體現“綠色擔當”、爭創“綠色治理樣板”的征途中,福州正快速實現從“綠城”“花城”“景城”到宜居之城、幸福之城的大跨越。
讓每個人都能平等享受生態福利
福州是一座充滿山水元素的生態之城,曾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進入新時代,如何更好地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擴大生態優勢之間的關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一直是福州城巿治理中的重要課題。
“我們要努力在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各項工作推進中,當好排頭兵。”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州市委書記王寧表示,在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要從群眾需求、城市治理的突出問題出發,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辦好辦實。
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生態發展理念,就要讓每個人都能平等享受到生態福利。福州市為此出臺“綠進萬家,綠滿榕城”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著力綠進萬家、著力綠滿榕城、著力依法護綠”,讓每個福州人都能感受并參與到城市的綠和美之中。
串珠公園是獨具福州味道的一種公園形式。這些公園緊鄰居民區,又被稱為“家門口的公園”。早在2016年底,福州在推進內河沿岸景觀建設時,在有條件的河道邊,以沿岸步道和綠帶為“串”,以塊狀綠地為“珠”,建設形成連續不斷、縱橫交錯的城市生態走廊。
三年來,福州已有270個濱河式串珠公園在內河兩岸扎根,濱河綠道總長度達到500多公里。去年下半年,福州又啟動道路式串珠公園建設,到今年底,道路式串珠公園總量將超過200個。
在臨近浦東小區的白馬南路旁,一個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的公園前不久剛剛建成開放,它是福州道路式串珠公園的代表。在這里,高大的喬木下是供人踱步休閑的林下空間,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亭廊供人歇腳,園路旁還有石椅石凳,雞蛋花、三角梅點綴其間。正在公園里休息的市民林火誠告訴記者,自己剛剛從旁邊的超市購物出來。“有了這樣的道路式串珠公園,人們行走在綠樹花叢中,輕松愜意多了。同時,在走累的時候還有歇腳的地方,真不錯!”
福州市園林局綠化處副處長王永強告訴記者,當前,與道路式串珠公園一同啟動建設的,還有社區式串珠公園,它主要對社區、單位旁的塊狀綠地進行改造提升。目前福州城區共建成社區式串珠公園125個。他說:“串珠公園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未來,園林綠‘珠’將撒遍福州的各個角落。”
串珠公園建設只是福州生態惠民舉措的一個縮影。從十多條休閑步道建成,到15個生態公園集中開園,再到“免檢”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隨著一項項生態福利不斷釋放,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發展理念得到了充分展現。
政企一盤棋實現“河長治、水長清”
緩緩流淌的內河,為城市注入靈氣。福州共有107條內河,分屬六大水系,總長約274公里,水網平均密度之大全國罕見。由于歷史原因與地形條件所限,前些年,福州水系時常被內澇與黑臭所困擾。
治水,關乎城市形象,關乎社會發展,關乎民生福祉。“要深入推進制度創新和治理能力建設,堅持不懈抓治水,堅決打贏生態文明建設這場持久戰。”王寧這樣表示。
2016年下半年,福州打響城區水系綜合治理攻堅戰,對107條主干河道和49條支流展開“一盤棋”治理。此番治水,福州不拘于“老做法”,創造了許多“新經驗”,走出了一條以可持續為核心的生態治理現代化路徑。
統一調度,協同發力,是福州高質量治水的基礎。治水之初,福州成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的城區水系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為打破“九龍治水”格局,福州整合建設、水利、城管等涉水職能部門,將原先分散的工作統一歸口,在全省率先組建了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
“中心集成了防洪、排澇、調水、除黑臭等功能,是全市的‘水管家’。”福州市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永鋒說,通過一體化管理,全城上千個庫、湖、閘、站、河等水系要素都能一站式統籌調度,最大限度“把水引進來、把水留下來、讓水多起來、讓水動起來、讓水清起來”。
全域施治要在100多條河道“落地”,并不容易。如果由財政一次性投入,需要100多億元,這是福州市財政無法承受之重。為此,福州從機制創新上入手,全面啟動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治水模式,集設計、施工、運營管理為一體,將城區的102條內河打包形成7個水系治理項目包,共生成5000多個治理項目,面向全國公開招標。
“福州的PPP治水項目,建設周期大概2至3年,管理和養護需要12至13年,這些都由中標的企業完成,免去了政府在資金投入上的后顧之憂。”福州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朱宸熠告訴記者,這種模式不僅能實現建管并行,誰建設誰養護,還能為政府緩解一次性財政支出的壓力——建設期內,工程費用由社會資本支出,政府則以“按揭”的方式,在建設完成后的10至15年內每年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
按此模式,目前福州市財政每年內河治理投入只需要10多億元。正是這樣的模式創新、機制創新,讓福州的治水真正實現了“河長治、水長清”。
日前,作為福州城區首條展開全河道驗收的內河,飛鳳河已順利完成工程建設,驗收合格后將轉入運維階段。“我們都準備好了。”驗收現場,中國水環境集團福州公司工程部經理孫孝軍這樣表示。
隨著福州內河治理接近尾聲,城區主干河道全面進入“驗收季”。目前,全市已完成99條主干河道、23條支流治理,累計埋設永久截污管道249公里,清淤295萬立方米,新建生態駁岸90公里。沿河環境顯著改善,連續兩年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
把生態建設從種花種草拓展到“三生”融合
在創新理念、創新機制的引領下,福州在生態建設中逐漸把生態環境的提升與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以及城市生產環境的優化,融合在一起,使得生態建設從種花種草逐漸拓展到生態、生產、生活相融合的層面,極大拓展了生態建設的空間,并讓其找到了可持續推進的動力與路徑。
推進“三生”融合發展,首先要在城市規劃中得以體現。在對傳統文化街區改造時,福州市通過制定《關于規范福州市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工程管理的意見(試行)》《福州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指引》《福州市傳統老街巷保護與整治導則》等一系列文件,讓生產生活生態的眾多要素,都能在其總體原則與規劃中得以體現。福州市提出的綠色治理思路是,要保護遺產本體及環境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生活延續性,同時實現改善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等目標,最終實現可持續性利用,促進城市商業與旅游業的繁榮。
綠色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還特別需要全民參與。為此,福州市積極引導公眾參與街區的保護整治以及后續的發展,通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取得公眾對街區保護的認同。日前,福州全面啟動老城區綜合提升“十位一體”工作:對中心城區的重要商業、文化、景觀街區,實施交通、人行道、綠化、建筑等綜合提升改造,優化城市區域景觀;對市民居住密集或者文化底蘊豐富的老街巷,進行系統綜合整治提升,挖掘老城記憶,完善街巷功能;對老舊小區,采取街區式連片推進方式,進行全方位改造提升,推動全社會一起來給城市“繡花”,引導居民“共同締造”城市畫像。
在居民們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下,琯尾街不久前完成外立面改造,實現了建筑文化與生態的相得益彰。街頭巷尾的卡通漫畫成了這里的一道風景。“以前這里只是一條普通的巷子,經過改造后,經常有游客慕名前來‘打卡’,這條街都成景區了。”居民陳愛輝笑著說。
“三生”融合發展還需要政策的不斷引導和推動。福州市鼓樓區政府印發《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把營造良好宜居生態,作為打造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重要舉措。走進草木蔥蘢的五鳳山麓,一座創業創新新城拔地而起。被譽為“生態智谷”的福州軟件園,如今正朝著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科技園區發展。生產方面,園區正推進企業云技術中心建設項目,構建數據存儲和管理平臺,推出5G網絡試點,并實現光纖到桌面,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生活方面,園區全力推動產業基地智慧化管理建設,進一步提升交通、物業運營,并通過信息化系統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務及管理。生態方面,園區發揮綠色資源優勢,加快綠化、美化建設,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環境。
“福州軟件園就像是建在公園里的園區。”在軟件園工作了7年的安科訊(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黃娟在工作之余常到福山郊野公園步行。這座“吸粉”無數的公園通過3個環山綠道系統和6條主軸線的健身步道,將福州軟件園環繞其中。黃娟告訴記者,“三生”融合的良好環境,讓園區里的企業能夠安心專心于創新創業創造。“即使是疫情對這里的影響也不大。3月初,我們園區的700多家企業就實現了100%復工。”
在遠期規劃中,福州將建設成為一座“公園城市”。“公園城市,不是將‘公園’和‘城市’簡單疊加,也不是在城市里面建設大量的公園。”王永強說,“公園城市”指的是在城市中建設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在滿足人居與生活的同時,可以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讓生產、生活、生態在城市相生相融,有福之州——福州,正以山水為筆,繪就一幅新時代壯美的生態畫卷。
來源:光明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