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08日
信息來源:
趕走自卑,相信自己
2011年11月,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召開了一次關于自信的研討會。其中有一位大約27歲的年輕心理學博士,他是這樣開始他的報告的:
“我是一個享有特權的人,我出身于一個富有的家庭,從不會為了錢而發愁,我和兄弟姐妹們度過了幸福的青年時代,至今我們還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我有忠實的朋友,很早就周游了世界,就連在哈佛上大學我也不覺得有什么困難。兩年前我開始研究自我價值感,原因嘛!可能聽上去似乎是個怪論,但就是因為我的自我價值感確實很低。”他沖著觀眾笑了笑,補充道,“但我相信我會漸漸好起來的!因為一旦你信賴自己,就會懂得生活。”
報告人以其坦率、開放的心態贏得了大家的掌聲。此時,又有誰會不了解那種恐懼和缺乏自信時的迷惘呢?它們曾困擾我們的學習,并持續影響到我們成人后的生活,看來,每個人——無論他多么有天賦,多么有特權——都必須在踏入學生生活時重新找回自信。
成功者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他們無不對自己充滿了極大的信心,無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那些沒有做出多少成績的人,其顯著特征則是缺乏信心。正是這種信心的喪失,使得他們卑微怯懦、唯唯諾諾。
在哈佛大學,有一個大學生曾被公認是全班最膽小最怯懦的人。同學們都不屑于與他交往。大學畢業揮手告別時,還有許多人預言十年后的相聚他將是失敗者之一。
十年很快過去了,他們的相聚如期舉行。聚會到高潮,每人依次上臺講述自己的現狀和理想,還有對目前生活的滿意程度。大多數人目前的現狀不如當年跨出校門時的理想,對目前生活滿意者幾乎沒有。
該他上臺了,他清了清嗓子,沉著而冷靜地說道:“我目前擁有數家公司,總資產上億元,遠遠超過當年走出校門時的理想。如果說還有什么遺憾的話,就是我認為離那些我所欣賞的成功者還很遙遠。是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投身社會,我一直都很自卑,感覺每一個人都有特長,都比我強。所以我要努力學習每一個人的特長,并且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但我發現無論我如何努力也總是無法趕上所有的人,所以我就一直自卑下去。因為自卑,我把遠大的理想埋在了心底,努力做好手頭的每一件小事;因為自卑,我將所有的偉大目標轉化成向別人學習的一點點進步。這樣,永遠讓自己處在自卑之中,我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前進的動力。”
一個人如果自卑,他就不會有遠大的目標,也不會出類拔萃。因此,一定不要沉浸在自卑的泥沼之中,要想辦法把自卑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人人都會有自卑感,這種感覺來源于人類根深蒂固的完美情結。每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都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這是正常的,但是這些年輕時的自卑感總會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漸消失。區別在于:有些人早早地甩掉了這個思想的包袱,他們成了較早成功的人;而有的人遲遲不能從自卑中走出來,那么他們舊的自卑尚未消失,新的自卑又出現了。很明顯,后者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是相當不利的。
女演員索菲婭·羅蘭至今還清楚地記著第一次試鏡頭時的情景。當時,攝影師和導演對她說:“你不會太上鏡頭,因為你的胯骨太寬,鼻子也有些長,你要想辦法把它弄得短點!”她嚴詞拒絕。執著和自信抵消了他們的挑剔,于是人們才看到今天的羅蘭。只有對自己的美貌深信不疑的女人,最終才能讓他人相信自己是美的。
而追求美,是女人所能獲得的最大快樂之一。
1959年,她出演由喬治·庫克執導的影片《玫瑰色的嘲諷》。她至今還記得他說過的一句名言:“充滿自信的缺陷,遠比缺乏自信的美更富魅力。”
如果我們自信能夠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為增加。我們如果自己心里認定會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
我們每個人都會制定一些人生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首先我們必須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受到挫折時,請記住,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充分相信自己,就能等到云開霧散的那一天。
曾經擔任過美國足聯主席的戴偉克·杜根,說過這樣一段話:“你認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是被打倒了。你認為自己屹立不倒,那么你就屹立不倒。你想勝利,又認為自己不能,那你就不會勝利。你認為你會失敗,你就失敗。因為,環顧這個世界的成功例子,我發現一切勝利,皆始于個人求勝的意志與信心。你認為自己比對手優越,你就是比他們優越。你認為自己比對手低劣,你就是比他們低劣。因此,你必須往好處想,你必須對自己有信心,才能獲取勝利。在生活中,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是,勝利遲早屬于有信心的人。”
信心正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換句話說,當你真正建立了自信,你就已開始步向事業的輝煌。
文章來源: 《哈佛凌晨兩點半》 作者:李上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