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5日
信息來源:
中國企業如何走精細化發展之路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對浙江寧波一帶的民營企業進行了兩次深入的考察之后,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應該走"精細化"發展的路子。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萬科集團的董事長王石說:"加入WTO之后,中國企業要繼續發展,必須專業化、精細化。"很明顯,精細化管理模式已經成了解決中國企業的浪費問題的一顆"靈丹妙藥"。而中國企業要走精細化的道路,就必須向日本企業學習,因為日本企業就是精細化管理模式的鼻祖--不論是索尼、東芝、豐田等世界頂級企業,還是日本的一些二三流小企業,都有著非常高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由于中國是一個后起的工業國家,中國企業走精細化發展的道路就必須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中國企業低下的創新能力是制約企業走精細化管理道路的重要障礙。
創新能力不強一直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最大軟肋,而且低下的創新能力也讓中國企業生產水平較為落后,因而引發了企業嚴重的浪費問題,并嚴重妨礙了中國企業走上精細化的發展道路。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但是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卻只是世界生產鏈上的下游企業,加工類企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工業區內,很多企業加工一件產品只有2%~8%的利潤。缺乏創新能力,導致利潤低下,已經讓很多中國企業形成惡性循環--企業創新能力低下導致利潤過低,利潤過低導致企業投入研究開發的資金有限,有限的研究資金又進一步制約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從而陷入了"低利潤低創新"的惡性循環之中。
最讓中國企業家頭疼的就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在導致利潤過低的同時,也導致了中國企業更新升級的周期加長、速度變慢。一些企業因為產能落后,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浪費情況。比如說,深圳的一些產能落后的電子加工企業,在生產時候所耗費的原材料比產能先進的企業要多出10%~20%,可謂是成本耗費巨大。
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能否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就成為其能否跨過精細化生產經營這道坎的重中之重。
第二,中國企業的復雜的內部關系制約著企業的精細化發展水平的提升。
同外國企業相比較,中國企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中國企業的內部關系非常復雜。中國企業的這一特點主要體現在一些中小民營企業身上。一些中小民營企業之中,家族關系、親朋關系非常復雜,最常見的就是那種外公是董事長、姑父是總經理的企業。
企業內部關系復雜的特點其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痼疾。雖然世界上有很多的大企業都是建立在家族關系上的,比如說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就是屬于整個沃爾頓家族的,擁有迪斯尼公司的是迪斯尼家族等。但是,和世界上那些知名的家族企業相比,中國的那些家族關系、親朋關系交錯復雜的民營企業最大的缺陷就是發展模式和企業制度上的缺陷。
這些企業的發展往往是由某一個人說了算,而且企業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導致企業發展緩慢,企業的溝通協調能力低下,企業資源浪費嚴重,很難走上精細化發展的道路。所以,對這樣的企業而言,要想走精細化發展的道路就必須解決企業的復雜內部關系,梳理企業關系脈絡,讓企業的運轉更加流暢,從而消除掉阻礙企業走上精細化發展道路的桎梏。
文章摘抄于:《浪費的都是利潤》 作者:汪中求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