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30日
信息來源:
取舍效應 與 經營效率
試想這個簡單的例子:競爭者能跟上各種活動的概率通常小于1。要競爭者迅速跟上一整套系統性活動的概率則更低 原有廠商要嘗試重新定位或騎墻觀望,將會被迫重新設計許多活動;即使是新進廠商,雖然不像原有競爭者必須面對取舍效應,但模仿時仍面對著可怕的障礙。
如果企業把定位建立在第二層次、第三層次的系統性活動整合上,優勢就越能持久。這類活動系統,本質上很難讓外界理出頭緒,因此也很難被模仿。即使競爭者能界定出相關的交互關聯性,要復制這些關聯性也有相當的難度。達成整合的困難,在于它需要對許多獨立的下級單位進行決策和行動的整合。
競爭者即使尋求模仿一個系統性活動,也只能模仿到部分的活動,而無法全盤照搬,因此獲益恐怕有限。如此一來,企業的績效未必會獲得改善,甚至可能衰退。大陸航空的Continental Lite業務模仿西南航空所帶來的災難,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最后,企業內部活動的整合,會帶來提高經營效率的壓力和誘因,讓競爭者的模仿更加困難。整合意味某項表現不佳的活動,會拖累其他活動,因此會暴露其弱點,讓弱點受到更多的注意;反之,一項活動的改善,會使其他活動受益。能強力整合活動的企業,很少成為別人模仿的目標。因為這些企業在戰略和執行上的卓越表現,只會倍增自身的優勢,并增加他人模仿的障礙。
一旦活動可以形成互補,競爭者除非能成功地趕上整個系統,否則很少能從模仿中取得好處。這種狀況也助長了“贏家通吃”式的競爭。像玩具反斗城這類建立最佳活動系統的企業,屢戰屢勝;而以類似戰略跟進的競爭者,如兒童世界和Lionel Leisure卻落后一大截。因此一般而言,為產業找出一個新的戰略定位,通常比在現有地位居第二或第三位的模仿者更好。
最可取的定位是活動系統因為取舍效應而無法相容。戰略定位會設計取舍規則,定義出個別活動如何調適與整合。以活動系統來看待戰略,會更清楚為什么組織結構、系統和流程必須具有特定的戰略。依據戰略來改造組織,更容易達到互補的效果,進而增加優勢的持久性。
這意味著戰略定位不能被視為單一的計劃周期,而應該具有10年以上的歷史淵源。持續改善個別活動與跨活動的整合,可以培養組織迎合本身戰略之獨特性的能力和技能,而這樣的持續性也會強化企業的自我認同。
反過來說,頻頻改變定位是很耗費成本的,這不僅需要重新設計個別的活動,還必須重新整合整個系統。戰略搖擺不定時,有些活動根本無法配合。頻頻變更戰略或無法找出獨特的定位,必會造成一味模仿或活動功能不良、功能之間不一致以及組織不協調的結果。
因此,對于究竟什么是戰略,我們現在可以給出充分的答案。戰略就是創造各企業活動的整合。戰略是否成功,有賴于把許多事情做好,并讓這些事之間有良好的整合。假如各活動之間無法整合,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戰略,戰略也無法持久;管理將走回監督個別功能的較簡單任務,經營效率則將決定組織的相對績效。
文章摘抄于:《競爭論》 作者:(美)邁克爾·波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