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是我國重要的水稻品類,也是極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004年,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地早稻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提高早稻面積成為當前穩定糧食生產的關鍵。那么,早稻發展的新途徑在哪里呢?
位于杜橋鎮的試驗田里,早稻平均畝產達600公斤,比常規種植增產200-250公斤
從2008年開始,臨海市農業局嘗試開展在旱地種植早稻,經過3年努力,他們找到了一條以“西藍花—早雜優”水旱輪作為中心的旱地發展早稻新途徑。
“今年,我們在推進作風建設過程中,結合創先爭優活動,在杜橋鎮建立的120畝‘西藍花—早雜優’水旱輪作示范方,收效明顯,西藍花平均畝產達1150公斤,比常規種植增150公斤;早稻平均畝產達600公斤,比常規種植增200-250公斤。”臨海市農業局局長陳宰金說,這一途徑突破了早稻種植困境,有利于穩定早稻生產。
一套旱地早稻技術體系
臨海市農業局專家介紹,新輪作模式的關鍵在于篩選出了早雜優新品種旱優2號,它具有旱作、高產、穩產、適應性好、品質優等特點。
同時,針對新品種旱優2號存在的“怕倒伏、怕雜草、苗不齊”等缺點,該局則根據當地自然條件,攻克技術難關,使旱優2號在當地推廣成為可能。
據了解,該局針對新輪作模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旱地種早稻的技術體系,包括適期播種、整平田面、施足肥料等。比如,結合西藍花生產適時播種,采取免耕法直接播種以及“基肥重、分蘗肥要控、穗肥要準”的施肥法則,實現種植效益最大化。
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據介紹,臨海市推出的水旱輪作模式有兩大好處——
一是有利于促進西藍花等經濟作物可持續發展。它解決了由于冬季西藍花采摘后土地閑置問題,而且通過水旱輪作可以減少西藍花病蟲害發生,降低成本,促進西藍花增產增收。
臨海市目前擁有適合水旱輪作的西藍花種植面積3萬畝,全面推行后,按每畝增產150公斤計算,預計該市西藍花增4500噸,增收900萬元。
二是有利于促進早稻生產全面發展。充分利用西藍花等經濟作物的閑置旱地種植早稻,改變過去早稻無人種的局面,使擴大早稻面積成為可能。同時,改變了過去早稻低產的傳統,實現早稻高產增收。
據測算,全面推行后臨海市早稻面積將發展3萬畝以上,按每畝增產200-250公斤計算,預計該市早稻增產6000-7500噸,增收1200萬元-1500萬元。
探索農場式生產模式
據統計,創辦的120畝示范方里,早秈雜交稻和西藍花在實現增產的同時實現增收。早秈雜交稻的平均畝收入1155元,對比增8%;西藍花平均畝收入5410元,對比增10%,合計畝收入6565元。
“今后,我們將依托合作社,探索農場式生產模式,對新輪作方式進行全面推廣。通過合作社統一承包土地建立農場,由合作社組織農民開展生產,合作社與農民緊密結合、合理分工。”陳宰金說。
據了解,今年通過臨海市禾康糧食專業合作社建立的120畝示范方,早稻最高畝產達650公斤,比常規田高出近1倍。
關于我們 | About zj123 |法律聲明 | 友情鏈接 | 建議留言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最新資訊
客服:0571-87896971 客服傳真:0571-87298208 543059767 1091140425
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百強 © 2002-2012 zj12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1047537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