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19日
信息來源:
心動就行動 越來越多科技巨頭奔赴科創板
紅籌企業回歸政策的完善,正激發越來越多境外上市公司回歸A股市場。
6月17日晚,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車發布公告,董事會批準可能發行人民幣股份及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吉利并不孤單,在政策的支持下,中芯國際、石藥集團等港股龍頭已經邁出了回歸科創板的腳步。其中,中芯國際進展神速,6月19日就將迎接上市委“大考”。
在投行人士看來,監管層不斷在制度設計層面為境外上市企業回歸A股亮起“綠燈”,使得越來越多根植于中國經濟的公司選擇登陸A股市場。
回歸A股正當其時
“回歸A股,有利于吉利汽車進一步多元化融資方式、降低資產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吉利官方對記者回應稱。
回應還稱,很多A股的投資者就是吉利的潛在消費者,因此回歸A股資本市場,對于提升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有積極作用。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公司上市本身就一種實力的體現,也會獲得更大的關注度。一般只要條件允許,絕大部分公司都希望在業務所在地的資本市場上市,消費者會因此更關注公司的產品,同時,當他們成為投資者時,也能更好地理解公司業務,給出更加合理的估值。
比吉利更早啟動回歸、也更符合科創板屬性的產業巨頭是中芯國際。5月5日,中芯國際宣布將在科創板IPO,6月1日便獲受理,首輪問詢火速完成后,“大考之日”定在6月19日。這與中芯國際身處上海,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不無關系。
按照計劃,中芯國際擬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A股股份,每股面值0.004美元,預計募資200億元,有望成為科創板“募資王”,以及首家實現“A+H”的紅籌企業。
“充足的流動性、更高的市盈率、穩定的經濟基本面,這些都是A股市場固有的吸引點。”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市場對中芯國際的關注,肯定會令其他港股產業巨頭羨慕不已。
港股上市公司石藥集團5月27日宣布,董事會批準可能進行人民幣股份或中國存托憑證發行,并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的初步建議。石藥集團目前市值約為千億港元,是國內創新藥的龍頭公司。
紅籌企業回歸潮可期
境外市場“漂泊”多年的紅籌企業,如今能夠啟動回歸計劃,與制度設計鋪路有著重要關系。
2018年6月,證監會審議通過《存托憑證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紅籌企業境內上市可采用發行A股股票或中國存托憑證(即CDR)兩種方式。今年4月30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稱“公告”),為有意愿在境內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科創板上市的紅籌企業提供更為便捷的路徑。
公告明確,已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若要申請在境內發行股票或存托憑證,其市值須滿足兩類標準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億元人民幣;二是市值在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在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6月6日,上交所發布《關于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對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中,涉及的對賭協議處理、股本總額計算、營業收入快速增長認定、退市指標適用等事項,作出針對性安排。紅籌企業境內發行上市 “最后一公里”就此打通。
一系列制度落地,令吉利汽車這樣的企業可以把回歸提上議程。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上述政策為吉利回歸A股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公司為了抓住有利的政策窗口期,積極研究回歸A股市場的可行性,認為回歸可以促進公司長期發展。
至于為何選擇科創板,上述負責人表示,吉利近年來致力于科技轉型,除了在造車領域發力智能制造、無人駕駛、汽車電子等業務外,還涉足衛星、飛行汽車等硬核科技,沖擊科創板也是情理之中。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